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知识分子对英国诗人拜伦及其诗作《哀希腊》的译介不断。梁启超和马君武等从民族国家、自由独立的角度来阐释拜伦,在他们笔下拜伦是革命和英雄的代称;苏曼殊所推崇的是作为现代个人的拜伦,在他眼里拜伦成为其自身志向和情感的投射;而鲁迅对拜伦的译介除了凸显其英雄气概,还着意发掘其叛逆和孤独的精神气质。这些拜伦形象虽然和真实的拜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却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拜伦的主流想象。它们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英雄梦一起书写了历史紧要关头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和精神品貌。  相似文献   
2.
在“进化”代言进步的观念影响下,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成为晚清知识分子追求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议题。进化论视角下的直线时间观所蕴含的过去/未来和落后/进步之间的对应关系成为近代中国知识界产生“传统/现代”、“中国/西方”之二分法的理论根基。当梁启超等晚清知识分子把对中国独立富强的希望寄托在直线的那头——未来和西方——时,这一诉求显露了其将自身和中国纳入现代性的时间和空间叙事中的渴望,而其进化/进步的历史叙事方式因对普通民众具有“唤醒”的功能,从而在另一个纬度彰显出其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某种程度上的现代性色彩。  相似文献   
3.
论海明威小说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很多小说都呈现出浓重的非理性主义色彩。人物异化、荒诞和非本真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对立、人物孤独空虚的内心世界等因素使他们包括有着优雅风度和精神品质的"准则英雄"在面对困境时,或者强硬地对抗,或者本能地逃避,或者采取非理性的行动,或者最终步向死亡。由于小说中人们生存的意义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疑问,人物与外部世界的对抗性行为的本身变得近乎虚妄。这些非理性主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悬置了海明威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寻。  相似文献   
4.
"新民"、"豪杰"与"少年"是梁启超翻译、论述话语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关键词。从《新民说》的发表到《十五小豪杰》的翻译,对国民危机意识的激发和冒险进取之豪杰精神的倡导是梁启超国家思想和"新民"观的重要主题。《十五小豪杰》中法国少年不畏艰险敢于吃苦、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在危难中团结友爱的美好品质正是梁启超《新民说》所热切倡导的"新"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少年与老年在性情、处世方面的生理性自然差别在翻译实践和理论阐述中被梁启超逐渐转换成社会、国家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这一思想理路揭示了梁启超甚至晚清中国"少年强则国强"等思想、话语形成的重要轨迹。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作为“众声翻译”中的主要译者群,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在对异域文本的具体选择、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对译本受众身份的设定,以及译本的传播方式等方面,译者的主体性操控意识与话语的权力欲望都隐含其中。这一切不仅直接左右译者、受众的个人文化身份和文化选择,还对于最终围绕着这些现代思想或现代知识所结成的知识群体的出现,对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复合型专业的兴起和脱离,英语专业再次面临"纯语言专业"的压力。文章以依托式语言教学模式(CBI)为导向,立足于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探讨学科内涵视角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课程改革,即通过调整英语专业阅读课程大纲,在保持语言技能训练强度的基础上融入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从而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