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4篇
轻工业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质 《中国油脂》1999,24(3):3-5
介绍了蓖麻籽的预处理、压榨及浸出生产的技术和工艺参数,同时介绍了蓖麻籽油的精炼技术及参数。蓖麻籽油由于其具有与其他植物油性质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也具有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玉米提胚制油工艺及生产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罗质 《中国油脂》1999,24(5):22-24
介绍了玉米提胚工艺和方法;玉米胚芽油的制取和精炼工艺及生产技术。玉米胚芽是淀粉厂、酒精厂生产的副产品,其中含有含亚油酸较高的食用油脂。经加工可以获得营养丰富的玉米胚芽油和优质的饼粕,从而提高了淀粉厂、酒精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菜籽油适度精炼提供参考,以菜籽原油(磷含量693.00 mg/kg)为原料,采用磷脂酶A1(PLA1)进行预脱胶,再采用磷脂酶C(PLC)进行复脱胶,所得脱胶油采用低温短时两级捕集回流脱臭工艺进行脱臭。以磷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PLA1预脱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生育酚损失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脱臭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另外,对比了不同脱胶方法(PLA1-PLC复合脱胶、PLC脱胶、水化脱胶)和不同脱臭工艺(低温短时两级捕集回流脱臭工艺和常规脱臭工艺)的效果。结果表明:PLA1预脱胶最优工艺条件为柠檬酸(45 g/100 mL)添加量3.3 mL/kg、PLA1(10 U/mL) 添加量44.0 mL/kg、脱胶温度54.0 ℃、脱胶时间1.4 h,在此条件下PLA1-PLC复合脱胶菜籽油中磷含量相比菜籽原油下降了(99.01±0.05)%;与其他脱胶方法相比,PLA1-PLC复合脱胶法脱胶效率高;脱臭最优工艺条件为脱臭温度220 ℃、脱臭时间80 min,在此条件下生育酚损失率在10%以下,且各生育酚单体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与常规脱臭工艺相比,低温短时两级捕集回流脱臭工艺具有能耗和生育酚损失率低的优点。综上,PLA1-PLC复合脱胶和低温短时两级捕集回流脱臭工艺可以较好地改善菜籽油的品质,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花生油制取工艺中高温焙炒生香和高温脱臭易产生毒性物质,研究高温工段对花生油中3,4-苯并(a)芘(3,4-benzo(a)pyrene,BaP)含量和3-氯丙醇酯(3-monochloropropane-1,2-diol esters,3-MCPDE)含量的影响、花生油制取工艺主要工段BaP和3-MCPDE含量变化及脱除条件。经研究证明,焙炒温度、焙炒时间、脱臭温度、脱臭时间对花生油BaP和3-MCPDE含量有显著影响。焙炒出料温度超过210℃、时间超过60 min时花生油BaP含量和3-MCPDE含量显著增加;脱臭工段高蒸汽消耗量较低蒸汽消耗量制取花生油中BaP含量显著减少;脱臭温度240℃升至250℃时,一般工厂条件下生产花生油中BaP含量和3-MCPDE含量显著增加(P<0.05);脱臭时间对BaP含量有持续影响,但时间超过120 min后对3-MCPDE含量影响有限;花生油脱臭前氯含量对脱臭后油中3-MCPDE含量影响显著;活性炭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脱除花生油BaP和3-MCPDE有显著影响,YS-900活性炭0.5%、30 min、110℃时对两者脱除效果最佳,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用直接蒸汽加热法脱除大豆豆腥味在干法生产全脂大豆粉工艺中的可行性,以及该法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6.
我国食用油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各种挑战。通过对我国食用油市场的发展现状、加工过程中危害物质深度分析欠缺、小品种油料资源的全面化市场调研欠深入、植物油营养评价和特殊人群的专用食用调和油研究开发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面临机遇与前景展望,推广油脂精准适度加工新模式,系统开发我国油料资源,研究食用油营养学价值,开发特殊人群的专用食用调和油,为推动油脂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葵花籽仁为原料制备葵花籽仁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葵花籽仁油的焙炒工艺,并对其挥发性物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焙炒工艺为焙炒温度150℃、焙炒时间30 min、入榨水分含量3.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葵花籽仁油含有5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吡嗪、醛类物质含量较高。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焙炒过程中细胞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结晶度降低,蛋白质类和糖类物质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无患子籽油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在对无患子籽油主要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基础上,对以其为原料制备的2种卸妆油WHZ-1(无患子籽油体积分数68%)和WHZ-2(无患子籽油体积分数28%)的自乳化性、稳定性、流动性、黏度、刺激性、卸妆效果及感官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无患子籽油酸值(KOH)为0.32 mg/g,过氧化值为0.45 mmol/kg,符合润肤油国家标准要求,主要脂肪酸油酸含量为53.52%,顺-11-二十碳烯酸含量为23.07%;WHZ-1的自乳化性优于WHZ-2,与商品卸妆油A、卸妆油B相当,WHZ-1、WHZ-2稳定性符合卸妆油国家标准要求,二者的黏度和流动性在商品卸妆油A和卸妆油B之间,人体皮肤斑贴实验测试结果显示二者均无红斑、水肿现象;WHZ-1的感官评分较WHZ-2的高,总体卸妆效果优于WHZ-2。无患子籽油卸妆油卸妆效果良好,刺激性低,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运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油脂进行全波长扫描后,确定油脂脱色率测定波长。以537和612 nm波长下脱色率为指标,分别研究复合脱色剂脱色工艺中的脱色剂用量、脱色剂配比、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和搅拌速率5个单因素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取脱色剂用量、脱色温度和脱色时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法进行试验优化,并进行方差分析和模型拟合,在脱色剂用量3.4%、脱色温度100℃、脱色时间27 min时,脱色油复合脱色率达97.02%。对脱色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后,分析可知,复合脱色剂脱色油酸价和磷含量明显低于活性白土脱色油,而前者维生素E含量、甾醇含量、脱色率和色泽等指标则高于后者,且后者油脂品质可达到国标一级菜籽油水平。  相似文献   
10.
旨在为葵花籽仁的分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葵花籽为原料,通过多级精分设备将葵花籽进行脱壳、分级,分为小(≤3 mm)、中(3~4 mm)、大(>4 mm)3种粒径等级的葵花籽仁,分别对葵花籽仁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粒径葵花籽仁含油量均超过60%,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超过85%,且小粒径葵花籽仁含油量及油中亚油酸相对含量最高。各粒径葵花籽仁粗蛋白质含量为44.93%~53.33%,大粒径葵花籽仁粗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最高。3种粒径葵花籽仁绿原酸总量为26 314.93~28 095.98 ng/mg,中粒径葵花籽仁总绿原酸总量最高。3种粒径葵花籽仁总淀粉含量为0.067%~0.090%,小粒径葵花籽仁总淀粉含量最高;3种粒径葵花籽仁抗性淀粉含量为0.019%~0.032%,中粒径葵花籽仁抗性淀粉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