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前,健康的饮食管理成为了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重点,而合理使用现有食材进行专业的个人定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定制的需求以及最大程度避免食材浪费,文中提出了基于CNN果蔬识别以及大数据推荐的智能冰箱推荐系统,提高了用户定制菜谱的效率,极大程度增加了冰箱与用户的交互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健康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金属尾矿等工业废料属于可再利用的资源,其综合利用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中介绍了制备泡沫微晶玻璃的工艺,综述了以金属尾矿为主要原料的泡沫微晶玻璃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从金属尾矿综合利用的角度,展望了金属尾矿泡沫微晶玻璃的发展方向及亟待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渤海PL油田属于易堵疏松砂岩油藏,具有含油井段长、小层数量多、沉积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由于早期的水平井试验井失利,长期以来水平井被认为不适合在渤海PL油田应用。基于渤海PL油田微观储层特征,采用渗流理论、数值模拟与矿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得到了易堵疏松砂岩水平井评价技术和厚薄间互多层油藏联合井网分类开发技术。结果表明,在近井地带,水平井的圆柱与半球结合体渗流区域的单位面积流速远小于定向井圆柱体渗流区域的单位面积流速,矿场实践证实了水平井在易堵疏松砂岩储层中对抗速敏现象更具优势。对多层厚薄间互油藏联合井网中的定向井与水平井的干扰进行对比,证明在中高含水期,地层能量是联合井网中井间干扰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前,目标油田BQ57区由于边水活跃造成油层采出程度低,因此需要对BQ57区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以期在热采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效果。通过研究BQ57区Ⅲ1、3层纵向及平面上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得到剩余油总量为43.22×104 t。纵向上:Ⅲ11层地质储量为17.76×104 t,剩余地质储量为14.72×104 t,采出程度为17.19%;Ⅲ12层地质储量最小,为5.79×104 t,剩余油较少,为4.86×104 t,采出程度为16.09%;Ⅲ31层剩余油最多,为15.4×104 t,采出程度为11.20%;Ⅲ32层剩余油为8.26×104 t,采出程度为6.17%。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的剩余地质储量比例为52.87%,由于其分布面积最大,因此其剩余油所占比例最高,储量丰度值也最高;前缘席状砂微相所占剩余油比例为44.98%,其丰度值较高。由于后期井网调整需要结合单井产能,因此井网调整的部位应优先考虑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  相似文献   
5.
疏松砂岩储层开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微粒运移造成的储层伤害,以往这种伤害仅能定性判断,无法准确指导矿场酸化增产作业。以实验室岩心速敏实验为依据,对近井地带渗透率变化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出了储层伤害图版。结果表明,该图版可以依据油井产液量的变化快速判断近井带储层伤害的半径范围,用以指导矿场酸化作业,对疏松砂岩油藏解除污染作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非均质油藏水平井沿水平段入流剖面不均匀,容易导致注入水局部突进.考虑储层物性、污染状况和完井参数等因素影响,建立水平井射孔流体流动过程中油藏渗流、径向渗流、近井地带汇流和井筒管流模型,以相邻区域边界处流量和压力一致为原则进行耦合,完成水平井产能敏感性和入流剖面计算分析.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不同位置处渗透率和污染程度的...  相似文献   
7.
网格粗化就是保持粗化前后两个模型的油藏物性与渗流特征尽可能相同,从而保证模型粗化前与粗化后具有相同的开发效果.采用调和平均和算数平均对渗透率进行粗化,发现粗化后的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与粗化前存在一定的差别.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得到油、水相对渗透率(Kro/Krw)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曲线的斜率与截距和水油比...  相似文献   
8.
针对渤海 P油田储层纵向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 ,提出基于主成分分析和优化神经网络(PCA- PSO- BP)的注水井吸水能力预测方法 ,以提高预测准确度 ,进而改善纵向吸水不均的问题 装 根据动 静态生产资料 ,通过皮尔逊线性回归对渗透率、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电阻率、孔隙度、注采井距、射 孔厚度共7 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渗透率与泥质含量、电阻率、孔隙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 性关系 装 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这7 个因素进行降维处理 , 以重新生成的 3 个主成分作为模型数据集 , 并对其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 ,最终建立 PCA- PSO- BP预测模型 装 通过注水井生产实例 ,验证了 此模型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为进一步明确地层微粒运移与堵塞的主控因素 ,采用激光雕刻技术建立岩心铸体薄片模型并 进行微粒运移模拟实验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 - 离散单元法分析孔喉内微粒的运移规律 黄 研究表明 , 由于油井近井地带存在持续微粒源 ,微粒可通过运移在多孔介质中不均匀滞留或沉降 ,进而造成孔 喉和孔隙堵塞 黄 同时 ,在多孔介质中微粒的浓度对其滞留堵塞的影响较小 ,粒喉直径比为影响微粒 堵塞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