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轻工业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艺林  邓可卉 《纺织学报》2021,42(5):204-204
设计灵感来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南蓝夹缬。浙南蓝夹缬是瓯越地区特有的、海洋文明和中原文明交汇融合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辉煌绚烂的盛唐夹缬的余绪和回声。本作品汲取了浙南蓝夹缬的图案元素和色彩元素,采用立体裁剪的方式,将面料堆积叠加形成高雅、简约、精美的造型效果。同时采用灰蓝色系,表现出理性、温和、低调的色彩感,有着儒文化的简洁素雅之美。  相似文献   
2.
元曲作品中多见涉及丝织显花技艺事象,系通过戏曲文学艺术形式反映传统手工丝织事物的文化现象,也是纺织史料的一种保存和呈现形态。采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中有代表性的丝织显花技艺事象开展辨析。研究认为,元曲呈现的提花织造事象与现实中的丝织显花工艺及其织品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元曲“妆花”和“妆金”相关事象提示出后世相关丝织品名称的渊源。元曲“织成”和“缂丝”相关事象所反映的工艺特征和用途符合实际。元曲中“改机”相关事象虽与明代记载不同,但是提示出元代民间衣料加工的常见方法。元曲作品中丝织显花技艺相关事象多由剧曲作者根据现实的丝织工艺特征和产品特点赋予意象性的艺术表达,对后世专门术语的形成不无启发作用,又通过元曲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获得流传和认同。  相似文献   
3.
梅蓉  邓可卉 《纺织学报》2021,42(5):203-203
本作品的设计贯穿了解构主义风格内衣外穿的设计理念。款式设计简约而不失潮流,线条造型流畅优雅,重现了逝去的经典风格。作品将黑色上衣与蕾丝裙的组合在色彩上融为一体,但有意使用点状和线状的腰带将其从造型上分割开来,同时在色彩和造型上与下半身的裙子进行搭配呼应,共同构成了和谐而又多变的形式节奏。  相似文献   
4.
赵博翀  邓可卉 《丝绸》2022,59(2):158-167
清末纺织教育制度是癸卯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受本土因素与外部因素双方面影响。文章以癸卯学制为背景,采取区域互证的方式,爬梳各类史料汇编及报刊图书等文献资料。研究认为清末纺织教育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894年李鸿章撰写《推广机器织布局折》至1897年蚕学馆建立是萌芽阶段,部分洋务人士意识到纺织教育的必要性,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纺织学校,是纺织教育制度形成前的重要尝试;从1898年张之洞撰写《劝学篇》至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公布是理论形成阶段,以湖北经验为基础,以日本模式为借鉴,融合中国工农业现状,形成了适合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现代教育制度;1905年学部成立至1912年学制更迭是实践阶段,受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各地纺织教育呈现不完全一致的面貌。通过描绘清末纺织教育制度化的历史图景,以期补充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的另一面相。  相似文献   
5.
邓可卉  卫艺林 《纺织学报》2023,44(4):179-186
为更好地实现残缺古代服装文物的非接触式修复,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服装建模技术进行古代服装数字化虚拟复原的方法。以正仓院所藏唐代"黄地夹缬絁袍(残欠)"为研究对象,首先在MatLab中使用Canny图形检测算法对袍服的污损纹样进行提取和修复;其次使用服装CAD软件ET SYSTEM对袍服残缺部分的款式和结构进行平面复原;最后使用基于CLO3D平台的服装三维建模技术对该袍服进行了数字化三维虚拟复原,并对复原方案执行了动态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完成古代服装文物的高精度三维虚拟复原,有效还原出古代服装的三维动态形貌,为实际修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浙地区现存绞经织物非遗项目的走访调查,发现绞经织物传承至今分化为杭罗、四经绞罗和纱罗三类,文章探讨了该分化的历史原因及未来的发展思路。研究发现,江浙地区历史绞经织物的分化始于唐代,完成于清代之前;其分化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工艺淘汰和收益限制,当今工艺传承的特殊性进一步固化了分化的结果;最后针对工艺传承的现状从纺织非遗生态圈的建立、技艺传承平台的完善和文化推广与产业化开发协同机制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为绞经织物技艺传承和纺织类非遗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邓可卉  彭泽洋 《丝绸》2022,(5):153-160
文章采用文献查阅法与田野考察等方法,尝试探析了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称谓产生及由来。文章认为所谓湖州“丝绸之府”是以生丝产出为特色,通过累积用水经验、改造缫丝器具和总结生产口诀,形成并保持了湖州生丝洁净柔韧等特点;依托优越的地理优势将生丝供给国内,在丰厚回报的刺激下行销海外,这不仅弥补异地生丝生产的不足,也加速了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专业化丝绸市镇成为湖州“丝绸之府”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刺绣作为当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实地考察和阅读地方志《楚雄府志》基础上,从纹样构成与题材两个方面对其风格的表征进行分析,总结这一地区彝族刺绣的艺术风格,并试图找出影响风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为保护文化传承提供借鉴。研究发现,楚雄彝族刺绣风格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运用连续与对称图案、内容上将现实与虚幻进行结合。研究认为,风格成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首先,"赛装节"等传统习俗对风格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其次,相对落后的织造技艺为刺绣发展提供了直接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卫艺林  邓可卉  梅蓉 《丝绸》2021,(5):107-113
尼雅出土东汉蜡染棉布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蜡染棉布,下方的边饰纹样通常被认为是鱼龙纹或龙纹.这种定性较为模糊,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文章从鱼龙纹和龙纹的形态演变入手,采用史料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在鳍、腹、足、爪、鳞、长宽比例、文化特征等各个方面对该纹样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形态分析.研究认为:该纹样并非中国传统的龙纹或鱼...  相似文献   
10.
元曲中所涉及的皮货相关事象,是通过剧曲文学艺术形式反映相关事物的文化现象,也是纺织服饰史料的一种呈现形态。本文采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中有代表性的裘皮和皮革相关事象开展了梳理和辨析。研究发现,元曲皮货相关史料有着充分的事实作为依据和背景,能够印证元代北方游牧民族对毛皮和皮革的使用影响中原地区服用习惯和民族交融的史实。作为元代各民族纺织服饰文化交流相结合的产物,元曲皮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提示出一定的史料意义和文化内涵,并可为元代皮革生产和消费史料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