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研究地震诱发沙土液化对高速铁路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以某(88+168+88)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例,采用Winkler地基梁模拟群桩基础并通过“m法”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同时引入液化土力学指标折减系数Ψ模拟砂土液化,建立了带有群桩基础的全桥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TTBSAS程序系统研究了液化深度和液化程度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并分析了桥上列车的行车安全性。结果表明:桥梁横向位移随液化深度的增加会显著增大,而横向加速度的变化规律还与列车车速有关;行车安全性指标随液化深度的增加均增大,但增幅小于桥梁位移,且液化深度对桥上列车行车安全性的影响会随车速的增大逐渐减弱;液化程度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与液化深度基本一致;不考虑场地沙土液化会高估列车过桥的行车安全性,其中:对于脱轨系数指标,考虑与不考虑沙土液化时的安全车速阈值分别为275 km/h和300 km/h,对于轮对横向水平力指标,分别为200 km/h和225 km/h。研究成果可为液化场地高速铁路桥梁的行车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提升路桥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基于OBE教育理念,提出了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并以路桥工程专业的典型实践课程《路桥工程工艺技能训练》为例,探索了基于OBE理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多维评价体系的确定方法。具体如下:采用反向思维法,对各类目标人群进行走访调研,修订了路桥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融入OBE理念,重新制定了课程目标;以当前行业的技术需求为切入点,提出了实践类课程内容的重构方法;提出了“虚拟仿真”+“现场实验”+“课后展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实现了虚拟仿真与现场实验的深度融合;以及采用“操作水平”“知识应用”和“创新性”三个维度代替原有的单一维度进行分阶段评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高校路桥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提供参考,推动应用型高校路桥专业的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3.
雷虎军  刘伟  黄炳坤 《振动与冲击》2020,39(10):249-255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超大跨铁路悬索桥桥上列车的行车安全问题,以某主跨为1 120 m的公铁两用悬索桥方案为研究对象,采用虚拟横梁法建立了全桥梁格模型,并通过板梁组合模型验证了梁格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输入7条地震波,采用自主编制的列车-轨道-桥梁-地震分析程序TTBSAS进行仿真计算,研究了一致激励、行波激励下悬索桥-列车系统的动力响应特征,分析了列车过桥时的行车安全性。结果表明:对于悬索桥-列车系统,地震对桥梁和轨道动力响应的影响大于车辆;横向地震除了使钢桁梁主梁及桥上轨道发生大幅横向振动外,还会诱发主梁的附加扭转振动;不考虑地震行波效应会严重低估列车的行车安全性指标。对于这些计算条件,桥上列车行车安全性研究的最不利行波波速为500 m/s,在0.15g设计地震作用下列车通过主跨1 120 m悬索桥时的安全车速阈值为300 km/h。  相似文献   
4.
针对车-轨-桥动力系统中Rayleigh阻尼参数的取值问题,以高速铁路40m简支梁桥、板式无砟轨道和高速列车为对象,采用桥梁动力分析程序BDAP V2.0分析了结构阻尼比和参考频率选取对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并基于Rayleigh阻尼模型的带通滤波特征提出了车-轨-桥动力系统中Rayleigh阻尼参数的统一取值方法。结果表明:桥梁位移、加速度、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均随阻尼比的增大而减小,但车体加速度随阻尼比的增加变化却不大。当阻尼比ξ和参考频率ωi一定时,增大参考频率ωj相当于降低阻尼比ξ,车桥系统的动力响应随之增大。在车-轨-桥动力系统中,建议结构阻尼比ξ根据材料类型取较小值,参考频率ωi取结构基频ω1,ωj取轨道几何不平顺产生的最高激振频率ωf =最高车速/轨道几何不平顺最小波长。  相似文献   
5.
相比中远场地震,近场地震含有高能速度脉冲,会激发结构显著的位移响应.为研究该速度脉冲对高速铁路简支梁桥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采用三角函数法模拟速度脉冲,并与无脉冲的远场地震叠加,合成不同脉冲类型、脉冲周期和脉冲幅值的脉冲型近场地震动,以跨径32 m的典型高速铁路简支梁桥为例,采用自编的车-轨-桥-地震分析程序TTBS...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