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轻工业   3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河南为我国农户储粮大省,了解农户储粮昆虫种类与发生对农户储粮害虫防治意义明显。现场采集调查了河南省12个地市62个农户储粮场所,共发现储粮昆虫46种,包括鞘翅目昆虫15科35种,鳞翅目昆虫4科6种,以及蛛形纲的拟蝎目1科1种。发现较多的害虫有印度谷螟、赤拟谷盗、玉米象等,其发现数量占所调查农户数量的50%以上。发现较多的天敌昆虫有米象小蜂;不同地市所采集的昆虫种类数量差异显著,采集到昆虫种类最多的地市有的达30种之多,采集到昆虫种类最少的地市只有6种,多数地市采集到的昆虫种类在10种左右。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技术在解决传统农业难题方面表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粮食收购中对高水分玉米的水分含量和等级判定仍然以人工感官检测为主,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重复性差、主观性强等问题,影响企业效益和农民利益。针对玉米高水分快速检测的技术难题,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在挖掘玉米图像丰富信息的基础上,以互信息熵为耦合程度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高水分玉米图像快速无损检测新方法及智能收购定等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实现“机器看水”仿生智能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高水分玉米收购定等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3.
粮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生物、非生物以及环境的耦合关系复杂,且只能对温度等少数参数进行探测,粮仓生态近乎“黑箱”。为了便于研究粮仓复杂的耦合关系、核实其中的基本规律,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粮仓多场耦合图形化探测系统。该系统由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粮仓模拟装置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可同时实现粮堆温度、湿度和水分三参数的真实精准探测,并能通过配套云图生成软件直观、形象地呈现粮堆温度场、湿度场和水分场分布云图。该系统首次将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粮堆多场耦合作用研究领域,为探明粮仓生态复杂的耦合关系,进一步证实相关理论研究结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该系统的提出有助于深化行业正在致力发展的粮堆多场耦合及生物场理论。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储粮主要害虫印度谷螟低氧环境条件下的危害特性,对其进行科学防治,将水分含量12.5%的小麦以4头/kg的密度感染印度谷螟1龄幼虫,于密闭条件下调节环境氧气浓度至8%、11%、14%和21%,之后在不同时间取样检测小麦千粒重、虫蚀粒率和脂肪酸值。在氧气浓度11%以上环境中,第1龄印度谷螟幼虫感染7 d后小麦虫蚀粒率显著增加,小麦千粒重显著降低,至21 d后小麦的脂肪酸值显著增加。在氧气浓度8%条件下,至第14天时小麦的虫蚀粒率变化不显著,至21 d后其虫蚀粒率增加显著,经过42 d感染后小麦的千粒重变化不显著,经过35d感染后小麦脂肪酸值变化显著。结果表明,在11%以上低氧气环境中,印度谷螟幼虫在感染一周后即可对小麦造成明显危害。在氧气浓度8%环境中,印度谷螟幼虫的危害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经过感染3周后小麦虫蚀粒率明显增加,经过1个月后小麦脂肪酸值明显增加,印度谷螟感染对小麦的千粒重降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智能感知、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赋能传统行业,农业同步迈入数字化、智能化乃至智慧化新时代,为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契机。现有农业生产管理研究多限于概念界定、适用理论等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构建起有一定覆盖度的低水平物联网,带来了一些便利,但因数据孤岛、数据浪费、数据滥用、数据造假等棘手问题,而不能有效支撑农业管理和决策。因此,该研究从顶层设计和系统管理的视角出发,针对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农业产业链的事件及自然事件链的特性,首次提出了事联管理方法及其智慧化策略。事联管理方法的实施包括目标一致化、指标系统化、资产物联化、过程事联化和效果追溯化五方面的内容。应用事联管理方法及其智慧化界定了农业生产5T管理事件及事件链,并在稻谷围收储期完成5T管理产业链指标体系的设定和系统构建。在吉林大米品牌建设5T管理标准制定和益海嘉里稻谷产业“六步鲜米精控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应用表明,能够改善稻谷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减少损耗、提高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