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3篇
水利工程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工膜防渗工艺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新工艺新材料,结合实际工程系统地介绍应用复合土工膜处理土坝渗漏的设计及施工。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基础数据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现行《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相关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提出一套由历史文化遗产、村镇概况和居民保护意向三大部分组成的基础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村镇自身规律和特点;同时分析了这些指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场一线耦合理论来对数据线进行电磁干扰耦合能力测试机理分析。在所搭建的测试平台上,对不同的屏蔽双绞线,非屏蔽双绞线进行测试与实验验证。得出当采用屏蔽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时,屏蔽状态越好,其干扰耦合能力较弱。测试结果表明,屏蔽双绞线在完全屏蔽的情况下,其抗干扰的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4.
缩孔的形成是由于表面张力梯度造成的,在涂料涂布后,可能因为自身成分、烘干过程漆膜的表面张力变化或者外来物质影响界面平衡而形成缩孔.结合公司发生的缩孔案例,列举了现场可能造成缩孔的污染源以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6.
通过硬度、强度测定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基体钢中加Ni的回火特征。结果表明,加入1—2%Ni显著提高了合金的二次硬化效应和抗高温软化性。电镜研究指出,加Ni促使M_2C析出,细化V_4C_3和M_2C,并促进(Fe,M)_3C转变。经低温回火,Ni强烈稳定残留奥氏体,高于500℃回火,含Ni钢中残留奥氏体的数量比无Ni钢中高出不多,因此Ni增加残留奥氏体的作用并不掩盖Ni提高合金的二次硬化效应。  相似文献   
7.
如何堵住建筑施工安全伤亡事故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平 《建筑安全》2006,21(4):17-17
建筑施工生产的流动性,露天作业的艰苦性,施工技术的复杂性、季节性,特别是产品的体积庞大.地点不固定,生产周期长,造成安全生产的预见性、可控性难度大。根据资料统计和总结分析,近年来建筑工地发生的伤亡事故,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那么,应该堵住哪些源头.才能有效地预防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发生呢?  相似文献   
8.
环氧乙烷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也是一种有效的消毒杀菌剂。但是它极易燃烧和爆炸,给使用带来一定的困难。据文献记载,它的爆炸极限为3~80%,闪点为-20℃,沸点为10.7℃;在没有空气存在的情况下,与任何比例的惰性气体混和,都不会发生爆炸。在生产上一般使用1体积环氧乙烷与9体积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作为杀菌剂。以这种混合气体通入消毒箱中。若无空气渗入,应该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在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9.
Ni对基体钢回火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硬度、强度测定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基体钢中加Ni的回火特征。结果表明,加入1—2%Ni显著提高了合金的二次硬化效应和抗高温软化性。电镜研究指出,加Ni促使M_2C析出,细化V_4C_3和M_2C,并促进(Fe,M)_3C转变。经低温回火,Ni强烈稳定残留奥氏体,高于500℃回火,含Ni钢中残留奥氏体的数量比无Ni钢中高出不多,因此Ni增加残留奥氏体的作用并不掩盖Ni提高合金的二次硬化效应。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塑料品种和数量的猛增,对塑料制品模具钢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外对塑料模具钢极为重视,从碳素钢发展到合金马氏体时效钢,形成了塑料模具专用钢系列,并还在研究发展中。而我国目前仍以采用45、CrWMn、9Mn2V及Cr12MoV等钢为主,它们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都不能适应塑料制品发展的要求。压制塑料件的模具处于持续或间断的加热状态中,热塑性常规温度在150℃左右,由于热态塑料本身是极韧的物质,致使模具出现严重的磨损。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