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篇
轻工业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避免养猪场消化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利用微藻去除消化废水中营养物质的二次处理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采用15N质量平衡法研究了鞘藻去除氨氮的主要机理,重点研究了鞘藻生长与氨氮去除的关系以及氨氮去除的主要途径。经高压灭菌后的消化废水在鞘藻培养期的氨氮去除率为96.2%,鞘藻特定生长率为0.04~0.15;稀释后的原消化废水氨氮的去除率为94.1%,鞘藻特定生长率为-0.14~0.13。通过曝气的汽提效应对氨的去除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在高pH值试验条件下更有利于脱氨。15N同位素质量平衡分析表明,原始消化废水中存在的细菌对氨氮的去除影响小,在鞘藻培养期去除原消化废水中氨氮的主要途径是鞘藻的吸收和气体的损失,分别占总氮量的40.97%和32.59%。氨氮的去除与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要提高氨氮去除率,需要提高鞘藻Chl-a含量和DO浓度,同时限制或保持pH值在弱碱性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GB 5009. 27—2016的基础上,改进了油茶籽油中BaP检测的预处理净化方法,并对改进前后的加标回收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正己烷稀释配制BaP标准溶液为加标液,10 m L正己烷淋洗,1 m L乙腈复溶;液相色谱条件采用InertSustain C18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 88 m L/min、水(0. 12 m L/min)为流动相,流速1. 0 m L/min;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84 nm,发射波长406 nm,柱温35℃。样品加标回收率较高,范围为91. 68%~120. 62%,有效地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精炼前后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与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茶籽油总体风味的贡献。结果表明:粗榨茶籽油和精炼茶籽油中均检测出6种脂肪酸,主要成分是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精炼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略有提高;醛类物质为粗榨茶籽油和精炼茶籽油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精炼后茶籽油中酯类相对含量增加了3倍以上,杂环类化合物百分比从3.52%下降到1.62%,酮类化合物从2.33%下降到0.11%。总之,精炼可以提高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产生大量酯类化合物,并对茶籽油果香起到衬托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湖南本地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茶籽油中多酚、总黄酮和消光系数的分析方法。方法搜集30批次油茶籽油,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茶籽油的总黄酮值、多酚含量和消光系数,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测定油茶籽油中11种脂肪酸成分。结果确定紫外分光光度法不同参数指标中茶油待测样品的最大吸收波长,油茶籽油的总黄酮值含量在0.02~8.32 mg/kg范围之间、多酚含量在7.08~34.63 mg/kg范围之间,消光系数在0.135~1.445范围之间。11种脂肪酸组成中比例最高的3项依次是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超过86%。结论建立紫外分光光度快速检测法,有助于对油茶籽油质量分级及定向功能性筛选,适宜工厂实时监测和化妆品研发数据参考;对主要脂肪酸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AI)和血栓形成指数(thrombosis index,TI)两项营养指数评价,油茶籽油造成心血管的风险很低,具有良好的油用价值;为湖南茶油生产与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及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淀粉和聚乳酸(PLA)为原料,马来酸酐(MAH)为改性剂,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淀粉/PLA复合材料。研究了MAH分别作为增容剂和淀粉酯化剂这两种改性方法对淀粉/PLA相容性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熔融加工性能、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进行了测试。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分析(TGA)结果都证明,MAH与原淀粉先进行干法酯化改性再与PLA复配制得酯化淀粉/PLA复合材料,比MAH作为增容剂直接添加制得原淀粉/MAH/PLA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界面相容性。受界面相容性提高程度的影响,酯化淀粉/PLA复合材料的熔融加工性能、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断裂伸长率和耐水性能都优于原淀粉/MAH/PLA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6.
采用蒸气水解-H2气相还原的方法制备了Fe0并将其负载到活性炭上,用于含Cr(Ⅵ)模拟废水的吸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负载Fe0活性炭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比普通活性炭提高了1.1倍,达到26.02 mg/g,对于低浓度的Cr(Ⅵ)去除率可达100%,氧化还原-共沉淀是其主要去除机理。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稻田水、土壤和稻米中乙蒜素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二氯甲烷提取、气相色谱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乙蒜素在稻田水样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5.3%~89.1%;在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0.3%~95.4%;在稻米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7.0%~90.3%.稻田水样、土样、稻米中乙蒜素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分别为0.002、0.01、0.02 mg/kg.  相似文献   
8.
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探索茶籽油特征风味物质。以物理压榨、精炼及溶剂浸提茶籽油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茶籽油中风味物质以醛类化合物为主,壬醛和辛醛是其主要成分,烯烃类、酮类等其他成分受加工工艺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物理压榨茶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峰面积比例明显高于精炼及溶剂浸提茶籽油,溶剂浸提茶籽油中酯类化合物峰面积比例是三者中最低的。根据关键挥发性物质聚类分析结果,E-2-辛烯醛和辛醛对茶籽油风味影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