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4篇
建筑科学   5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MBR为核心工艺对我国东北寒冷地区城市污水进行处理,以辽宁省鞍山市西部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进行的提标改造(处理规模为20×104m3/d)。介绍了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和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膜组件的维护方式以及经济和环境效益分析等问题,还着重介绍了MBR处理方法在冬季运行时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絮凝沉淀/MBR/接触氧化联合处理后的出水水质稳定且优于DB21/1627-2008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2.
我国油田废水处理工艺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废水处理中包括回注水处理,稠油油田采出水回用注汽锅炉处理,油田外排水处理三大应用方向。本文从油田回注水除油除悬浮物,稠油废水阻垢缓蚀、脱硫消毒,生物法处理油田外排水几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油田废水处理的新技术、工程实例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matlab等计算软件的结合,可以建立水量预测模型、供水系统水力计算模型、水力优化模型来实现水力优化调度。建立模型有利于对运行状态做出科学而准确的判断,从而给供水公司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三种模型的建模类型,建模步骤以及各自的适用情况,优缺点,发展现状等。建立供水管网模型可以有效降低管网的能量损失,而且能快速查找管网漏失,是水力管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活性污泥对AMD-MWW联合处理是酸性矿井废水处理的新工艺。MWW和活性污泥作为絮凝剂,利用市政污水的碱度和活性污泥中生物体的吸附特性缓冲污水的酸度并去除金属粒子。利用活性污泥对AMD-MWW联合处理酸性矿井废水是十分可行的,混合污水对酸性的中和能力以及对各种金属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自制三维电极-电芬顿反应器,处理模拟的石油采出水。在保证出水水质的情况下,曝气量为0.8 L/min, pH值为3.5,电解电压为12 V,电解质投加浓度为5 g/L,极板间距为5 cm,系统耗电量较低,COD去除率达到85.9%,油脂去除率达到93.29%。三维电极-电芬顿耦合法对石油采出水处理效果好,无二次污染,运行简单,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北方某煤化工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工程为例,介绍气浮—A2/O—氧化絮凝—BAF三级处理工艺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工艺参数。运行结果表明:气浮—A2/O—氧化絮凝—BAF三级处理工艺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当进水COD、油类、酚、NH3-N、氰化物质量浓度分别为1 300、670、200、150、10 mg/L时,出水COD、油类、酚、NH3-N、氰化物质量浓度分别为100、5、0.5、15、0.5 mg/L,出水水质均满足《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二类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
刘济嘉 《辽宁化工》2014,(6):796-800
系统的阐述了污水脱氮除磷的机理,介绍了国内脱氮除磷的新技术,包括SND,SHARN-ANAMMOX,CANON和OLAND等工艺的原理、特点、工艺流程,列举了脱氮除磷工艺在污水处理行业的工程实例。得出目前污水处理脱氮除磷的新技术都是朝着高效、低耗、经济的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并指出污水处理脱氮除磷工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承载力是体现当地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指标,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水环境承载力分为水环境模块与水资源模块,以可承载的人口-GDP为目标函数,结合指标转化法与一维水质模型,分别计算了2010~2015年沤江流域的水环境承载力,得到了其水环境容量部分为适载状态,水资源部分为轻载状态且远远大于环境容量部分,整体来说,沤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为适载状态的结果。并且将该方法与传统的指标体系评价法相比较,得到该方法要严格于指标体系评价法的结论。可见,水环境与水资源因素相比,水环境因素要求更为严格,近年来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依然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生物接触氧化法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污水处理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具有运行成本低廉,长期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好等多种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领域。在大量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介绍了多种生物接触氧化法组合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处理效果,为该技术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并展望了其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