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6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实验采用不同催化剂前体及其制备方法,在煤油共处理反应体系中考察其对产物组成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催化效果越好,中间产物前沥青稀PA向液化产物沥青稀的转化越彻底,液化残渣中催化剂的聚结程度也越小,减压尾油中重组分向轻组分转化程度越大。由此可知,不同催化剂在促进煤中有机质转化为液化油的反应历程上发挥不同作用,进而影响产物分布规律,这也从另一方面为分析和评价催化剂催化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浸泡法考察甲醇汽油对汽车上常用几种橡胶的溶胀性。结果表明,非耐油橡胶(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在甲醇汽油中的溶胀较为严重,耐油橡胶(特别是氟橡胶)在甲醇汽油中的抗溶胀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以处理量400t/h煤调湿为例,对比了蒸汽热源和焦炉煤气燃烧后废气热源2种煤调湿技术的技术可行性、出口废气露点、能源利用效率和操作安全性,结果表明,以焦炉煤气燃烧后废气或掺入一定比例甲醇驰放气的焦炉煤气燃烧后废气为热源的煤调湿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崔建方  李建华  郭超  杨扬  谢贵香  梁逸曾 《广州化工》2013,41(1):97-102,107
在运用GC/MS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HELP)对93号汽油进行了成分分析。采用面积归一化方法对各成分进行了相对定量。结果共检测出191个成分,其中准确定性定量的有139个物质,主要为链烷烃,环烷烃,烯烃,芳香烃。利用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分辨方法鉴定汽油成分,比单独使用GC/MS法结果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5.
采用NDJ-1型旋转粘度计测量了辽河特稠油及其W/O型乳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并对其粘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蒸汽对稠油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升温降粘,辽河油区特稠油及其W/O型乳状液的粘度与温度之间存在近似指数关系,此外还有水热裂解降粘反应发生,含水量对乳状液的形成及其类型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采用负载和分散型催化剂,对内蒙褐煤与杜-84超稠原油(以下简称Du-84原油)进行了共处理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负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优于分散型催化剂;对不同催化剂前体的考察结果表明,FeSO4的催化效果好于Fe(NO3)3,FeSO4更利于沥青烯的生成;对催化剂浓度的考察结果表明,FeSO4负载催化剂的最优添加量大于1wt%,而分散型催化剂在催化剂浓度为0.5wt%时达到最佳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崔建方 《煤化工》2011,39(4):9-12
介绍了C1化学路线合成乙二醇的各种方法,其中直接法为合成气一步合成乙二醇,而间接法则包括甲醇法、甲醛法、草酸酯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工艺技术特点进行了评述。重点介绍了国内煤制乙二醇技术现状和项目进展情况,并分析了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开发的煤制乙二醇技术特点和指标。  相似文献   
8.
铁系催化剂对煤油共处理产物组成和性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选用两种铁盐,采用催化剂预分散在原料油中以及预担载在原料煤上两种催化剂制备方法,并将制备的催化剂应用于煤油共处理反应体系中考察其对产物组成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型催化剂较分散型催化剂与反应体系的适应性更好,Fe2 较Fe3 与反应体系的适应性好,由此可知,四种催化剂催化效果的优劣顺序为:负载Fe2 >负载Fe3 >分散Fe2 >分散Fe2 ;此外,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越好,中间产物前沥青烯向液化产物沥青烯的转化越彻底,减压尾油中重组分向轻组分转化程度越大,液化残渣中催化剂的聚结程度也越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