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84块高凝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参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辽河沈84块沙三段下部高含水期高凝油藏储层水淹状况和特征,依据灰色系统油田开发分析方法及准则,利用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有关地质资料,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分别以其特征性参数对高含水期油藏岩性、物性和水淹状况进行统计,采用正态统计特征值建立测井评价参数标准,以其准确率和分辨率自动组合放大,建立测井评价参数标准的权系数。通过该区沙三下的174口井高凝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参数研究的分析解释,划分出砂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岩性剖面,评价解释了不同类型的储层以及不同物性的油层、弱水淹层、中水淹层、强水淹层及水层,阐明了沈84块沙三下高凝油藏水淹状况及剩余油纵向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参数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利用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技术分析软件系统,通过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层实际应用,处理区内克上组砾岩油藏相应井段117口井测井地质资料,分别利用砾岩油藏测井解释、沉积微相分布研究成果,提取、集总和描述了各层段砾岩油藏储层参数分布,阐明了克上组各小层砾岩油藏的分布富集范围。从而,分析砾岩油藏开发动态资料,研究了该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量及采出情况,指出了剩余油分布富集层位、井区和位置,为合理选择区块开发决策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相应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灰色系统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有关地质资料,通过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以统计分析特征值及其准确率、分辨率研究划分地层岩性、物性、含油性。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资料为基础,给出了灰色系统储层应用中的评价参数、标准和权系数,分析了储层评价的处理方法和应用实例。为该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相应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F油田延长组长81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研究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喉道类型多样是其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储层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为主。孔隙喉道偏细,多属小孔微喉道;喉道分布具有单峰、双峰和多峰的特点;储层非均质性增强,渗透率有增大的趋势;储层微裂缝较为发育。储层物性参数的差异、孔喉特征参数的差异等均归因于微观孔隙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根据同步注水、超前注水7个方案进行模拟研究,拟合出超前注水中压力保持水平与超前注水时间的关系式,结合未饱和油藏开发的物质平衡方程和经济指标,导出超前注水开发低渗透油田中合理超前注水时间和极限注水时间的计算公式。并应用这两个公式对榆林油田的合理超前注水时间和极超前注水时间进行了计算。为超前注水技术中确定注水时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沉积和储层特征 ,依据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准则 ,利用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有关地质资料 ,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 ,以统计分析特征值及其准确率、分辨率研究砾岩油藏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气情况 ,生成了该区油藏精细评价的参数和指标 ,建立了适应该区克上组砾岩油藏评价解释模型。通过该区克上组 117口井储层精细评价处理 ,介绍了精细评价砾岩油藏的参数、标准、权系数及其应用效果 ,为该区克上组砾岩油藏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陕北斜坡东部低渗透储集层的有利沉积相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岩心和250 余口井测井资料分析,在对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矿物组分、沉积结构、构造、测井相、生物化石、粒度特征分析的研究基础上,确认AS地区三角洲前缘长6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及其复合体是形成本区主要储集砂体的有利相带。由于受河流的控制和强烈影响,三角洲前缘相除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外,各小层还发育河口坝被水下分流河道切割、叠置的复合型砂体。指出,长61-2层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发育最好,水下分流河道汇合和超覆河口砂坝的作用更为强烈,更好地控制了该区主力油层的分布和连片范围。  相似文献   
8.
合水地区长8超低渗透油藏是长庆油田一个重要勘探开发潜力区,不断有新的油气富集区发现,因此,需要对储层进行不断地追踪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新的钻井岩心、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资料,从沉积、成岩等方面对长8储层成因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合水地区长8超低渗透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微相、碎屑成分、碎屑粒度、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因素控制;压实及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最主要控制因素,溶蚀作用是局部储层物性改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在地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流动单元是侧向和垂向上连续的具有相同影响的流体流动特征参数的储层单元。流动单元的确定可以更加合理地划分储集层,预测储集层的分布及性质;提高储层岩石及流体物性参数模型的解释精度,更加准确地认识油藏;提高水淹层解释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选择加密调整及挖潜的对象,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建立和确定更加符合生产动态的油藏模型和油藏特征参数,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借鉴国内外油田开发经验,总结了流动单元划分的几种方法及其在地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韩张油田长2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较高,孔隙度主要属低孔—中孔,渗透率属低渗—特低渗.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残余孔及次生溶蚀孔隙,而喉道类别以小孔—小喉及小孔—细喉型为主.储层主要为Ⅲ类差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