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3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1.
大港探区沧东凹陷孔二段发育典型的陆相页岩油,国内外以海相页岩油气为对象的脆性指数模型不适用于指导陆相页岩油岩石压裂改造。在系统分析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储层地质特征基础上,开展岩心三轴破裂实验,利用分形方法建立了反应岩石变形破坏全过程特征的力学脆性指数模型;基于天然裂缝扩展分析,建立了天然裂缝和地应力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以及综合岩石脆性、天然裂缝和地应力三因素的缝网指数模型,实现了对页岩可压裂性的定量预测。应用该模型建立水平井可压裂性指数剖面,优化水平井簇间距设计、射孔参数及压裂施工参数,优选滑溜水+低伤害压裂液体系、石英砂+陶粒组合支撑剂,形成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技术成果应用于GD1701H井、GD1702H井,微地震、稳定电场监测证实形成复杂网络裂缝,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东部油田第一超深井新港1井钻井的实际情况,对新港1井的井身结构、钻井液体系、钻具组合、钻头、固井水泥浆体系等进行了优选与优化研究,对新港1井套管磨损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制定了保护措施,满足了超深井钻井安全、快速的要求.技术实用性强,为今后该类井在实际生产中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东部油田第一超深井新港1井钻井的实际情况,对新港1井的井身结构、钻井液体系、钻具组合、钻头、固井水泥浆体系等进行了优选与优化研究,对新港1井套管磨损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制定了保护措施,满足了超深井钻井安全、快速的要求。技术实用性强,为今后该类井在实际生产中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在圆形井眼周围岩石应力分布及井壁岩石变形的计算中,得到了椭圆形井眼的曲线方程。从理论上解释了椭圆形井眼的成因。提出了用椭圆形井眼长短轴半径和地层的力学参数来计算地层应力的新方法;进而通过对椭圆形井眼周围岩石应力分布的分析,对不同岩性的地层确定了不同的井眼稳定性条件。(?)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保持井壁稳定的条件下实行近平衡钻井的原则以及为此所需的泥浆密度使用范围。这对于保护油气层、降低钻井成本及提高钻井质量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平连通钻井技术(又称"穿针"技术)是在水平井钻井的基础上,配合RMR技术,发展起来的钻井技术。已经被应用于煤层气定向分支水平井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开采煤层气的分支水平井的地下(与直井)连通钻井施工和开采井盐的水平连通井的钻井施工,而且都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深斜井粘附卡钻是大港油田在过去钻定向井中经常发生的井下事故,在1994年临完钻阶段的粘附卡钻占70%。从1995年,通过对深斜井的主要特点、粘附卡钻的机理分析,大港地区深斜井粘附卡钻的主要原因:①“易卡井段”的存在;②井眼清洗效果差;③施工措施不当。防止粘卡的办法:①设计合理的井身结构;②控制良好的井身轨迹;③优选好钻井液的流变参数;④采用防卡钻具和防卡综合技术等。1996年取得显著的防粘卡效果,事故损失时间由1994年的4.61%下降到1996年的1.36%。  相似文献   
7.
大港油田段六拨区块油层埋藏深、储层井段长,受长期注水与边底水的综合影响,造成多套压力并存,油水关系复杂,导致固井质量难以提高。在分析前期固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固井前调整硅基钻井液的流变性能及pH 值是清除井壁“虚滤饼”的技术关键;通过采用水化热测试,优化出了液固态转变时间短、速硬、早强的水泥浆配方,并采用了加重隔离液、高密度领浆及常规密度尾浆的倒浆柱结构和过平衡压力固井技术。在段六拨区块应用了段38-30 井等12 口井, 合格率100%,固井质量优质段率由23% 提高到了72%,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大港油田调整井的固井技术。  相似文献   
8.
随钻井间电位动态测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井间电阻率测量技术,其是在综合研究国内外井间地震、井间电法测量技术的基础上而提出的。该方法通过录取钻井过程中由钻杆长度变化而引起的在钻井周围各测点的动态电位数据,并结合录井时-深数据,反演得到在钻井周围各测点的纵向电阻率曲线。在对各测点纵向电阻率曲线进行横向对比后,可解决复杂断块油气田的储层连通性评价、岩性界面识别、断层界面识别等生产实际问题。现场应用14井次,在不同方向的新老井处、断层、岩性变化带等区域共实施191个测试点。通过随钻测试电阻率曲线与新老井处的标准测井中的视电阻率曲线对比,1.5 m以上砂岩储层吻合率达到95.8%、断点吻合率达到98%、储层岩性边界识别吻合率达到100%,从而证明了随钻井间电位动态测量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