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3篇
建筑科学   8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为基础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一定耐盐性能的高吸水性树脂,经正交试验研究了合成反应的工艺条件,在优化条件基础上引入自制单体A,P。反应工艺:温度70℃,单体浓度35%,穿插单体为体系质量的20%,MBA占体系质量的0.04%,AM/AA12,单体A替代AM40%,单体P替代AM15%,反应时间4h。合成树脂在去离子水中吸液能力100g/g,在饱和氢氧化钙水溶液中吸液能力42g/g。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水泥-膨胀剂二元复合胶凝材料和水泥-膨胀剂-粉煤灰三元复合胶凝材料,这两种胶凝材料可以用于制备具有良好体积稳定性的高性能膨胀混凝土。研究表明:存在一个最优辅助胶凝材料掺量组合,在此条件下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的膨胀与强度的协调性,在水泥-膨胀剂体系中,膨胀剂掺量范围在6%~12%,其中掺6%~8%适用于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掺8%~12%适用于填充性混凝土。在水泥-膨胀剂-低钙粉煤灰体系中,CSA合理掺量范围为8%~12%;在水泥-膨胀剂-高钙粉煤灰体系中,合理掺量范围是6%~8%。粉煤灰的掺入可以削减由于膨胀剂过量而导致过高的限制膨胀率,从而避免由此造成的膨胀破坏现象,低钙粉煤灰的作用优于高钙粉煤灰。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浇筑期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质量控制方法,采用振动分层法,研究了混凝土浇筑密实度、浇筑均匀度对其渗透性的影响,建立了混凝土浇筑密实度和浇筑均匀度的量化控制方法——电阻率稳定区间法.结果表明:混凝土浇筑密实度和浇筑均匀度均决定于材料流动性和振捣时间;相比混凝土抗压强度,混凝土渗透性对浇筑密实度和浇筑均匀度更为敏感.通过计算量化判定电阻率稳定区间(SRER),并以其起点为判别点,可以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度和浇筑均匀度处于综合最优状态,优化混凝土孔隙结构,显著提升混凝土抗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高吸水树脂(SAP)吸水率比指标,研究了吸水率比对SAP在水泥浆体离心液中的吸水动力学及内养护混凝土流变性能、抗压强度、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AP在水泥离心液中吸水率呈迅速增加、逐渐降低和最后稳定的规律;当SAP吸水率比增大时,吸水率峰值增大、释水时间延长。伴随SAP吸水率比逐渐增大,内养护混凝土拌合物屈服应力逐渐增大、塑性黏度逐渐降低。SAP可降低混凝土早期强度,对后期强度影响较小,且可明显降低混凝土收缩。在吸水率比为1.94~6.16范围内,SAP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收缩性能的作用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高吸水树脂(SAP)吸水率比指标,研究了吸水率比对SAP在水泥浆体离心液中的吸水动力学及内养护混凝土流变性能、抗压强度、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AP在水泥离心液中吸水率呈迅速增加、逐渐降低和最后稳定的规律;当SAP吸水率比增大时,吸水率峰值增大、释水时间延长。伴随SAP吸水率比逐渐增大,内养护混凝土拌合物屈服应力逐渐增大、塑性黏度逐渐降低。SAP可降低混凝土早期强度,对后期强度影响较小,且可明显降低混凝土收缩。在吸水率比为1.94~6.16范围内,SAP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收缩性能的作用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7.
人造硅灰的制备工艺与应用性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棉尾矿酸浸渣具有较高的无定形SiO2含量和巨大的比表面积,对其处理加工后可制得人造硅灰,本文通过水泥胶砂强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水泥净浆流动度试验,对人造硅灰的制备工艺及应用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5%掺量下,900℃煅烧4小时,并经二次粉磨制得的人造硅灰D可以大幅度提高各龄期胶砂强度;减小终凝时间和初终凝结时间差;提高初始净浆流动度并减小经时损失;其标准稠度用水量与硅灰相同。人造硅灰D有望成为一种新型低掺量高活性矿物掺合料。  相似文献   
8.
对分别掺入活化多孔硅粉和硅灰的C60自密实混凝土的含气量、凝结时间、坍落度保持能力和抗压强度等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得出了多孔硅粉对新拌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若干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孔硅粉对新拌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改善作用略优于硅灰,是一种具有高早强性的优质高活性矿物掺合料.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临时装配式混凝土路面板的可循环利用,本文将活性粉末混凝土(RPC)与3D打印成型相结合,探索可循环临时装配式混凝土路面板适宜材料与工艺.开展填充模式和钢纤维掺量对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拟,明确了可循环混凝土路面板的应用效果.结果 表明,采用交错填充时,Y、Z方向抗压强度高于平行填充模式,X方向略低于平行模式,抗弯拉强度介于平行填充模式下X方向和Y方向之间.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加后降低,抗弯拉强度逐渐增加.有限元计算分析表明,采用RPC材料与3D打印相结合的方式,可提高路面板疲劳寿命与循环利用次数.相比24 cm厚C40混凝土路面板,厚度为14 cm和18 cm的3D打印RPC路面板疲劳寿命系数可达41.69倍和1 445.49倍,同时,可减小路面板自重达42%和24%,便于循环施工.  相似文献   
10.
不同特征共聚羧酸类超塑化剂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自由基共聚合反应制备了具有不同侧链聚合度、不同分子量、不同反应温度和不同羧基/侧链比的共聚羧酸类超塑化剂,并对其减水率、坍落度保持能力、凝结时间、引气能力和抗压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进而得知各个结构特征对以上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