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5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广西某大型低品位硫氧混合型铅锌矿进行了选矿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的方铅矿属于细粒嵌布,与闪锌矿、黄铁矿相互交代连生,且有部分氧化和泥化,采用优先浮铅—活化浮锌的工艺流程依次获得铅精矿、锌精矿。全流程闭路试验得到含铅52.13%、锌3.15%,铅回收率为61.36%的铅精矿和含锌51.60%,锌回收率为90.04%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2.
电位调控浮选在凡口铅锌矿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电位调控浮选在凡口铅锌矿的应用情况。高碱电位调控工艺流程和高碱电位调控快速浮选优化工艺的应用,使凡口铅锌矿选矿技术经济指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矿山尾砂产率,提高选矿整体经济效益,盘龙铅锌矿引进光电智能抛废分选机,对低品位铅锌矿石进行了预选抛废小型、扩大和工业试验研究.小型试验对+30~-75 mm粒级进行了抛废率试验,确定合理的抛废率为45%,此时铅、锌回收率分别为98.10%和94.77%;对不同粒级进行扩大试验,确定理想的分选粒级为10~75 mm,作业抛废率为45.95%时铅、锌回收率分别为97.68%和94.80%;对+15~-60 mm粒级进行了工业试验,取得20个班综合指标分别为作业抛废率41.20%、尾矿含铅锌为0.04%和0.21%、铅锌损失率为1.82%和2.56%,精矿含铅锌1.37%和5.82%,铅锌回收率分别为98.08%和97.44%.试验表明,光电智能抛废技术对盘龙铅锌矿低品位铅锌矿石分选抛废效果较好,可降低入磨矿石量,提高入选矿石品位,降低磨浮能耗,同时减少尾矿产率,缓解尾矿库库容压力,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和环保效果,为实现"无尾矿山"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凡口矿高碱介质中闪锌矿浮选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伦  张笃  刘运财 《矿冶工程》2005,25(3):37-40
高碱介质是凡口铅锌矿铅锌分离的主要特征, 闪锌矿的浮选速率受到介质温度、矿浆浓度、活化剂用量、捕收剂种类和用量的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上述参数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 找出了活化时间、矿浆温度等合理值。依据试验结果提出了锌粗精矿分别处理的技术路线。为凡口矿的浮选作业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广西盘龙铅锌矿采用浮选机—浮选柱联合浮选系统进行模拟工业生产扩大连续试验研究,其中重晶石粗、扫选作业使用浮选机,精选作业使用浮选柱,在原矿含BaSO_421.54%的条件下,联合系统连续72h运转获得了重晶石精矿含BaSO_496.01%、BaSO_4回收率78.41%的选矿指标,与传统单一浮选机工艺流程相比,机柱联合工艺具有精选次数少、微细粒重晶石回收率高的特点,为重晶石选矿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7.
凡口矿铅浮选特性研究与流程改进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凡口铅锌矿选矿厂主要流程的变革历程 ,详细介绍了凡口矿矿石性质及铅浮选特性 ,通过对矿石性质的分析和小型试验 ,论证了原高碱电位调控流程中快速浮选、铅粗泡再磨、使用混合捕收剂选铅等措施的合理性 ,并根据现场存在问题 ,阐明了新工艺流程应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微细粒级矿泥和流失矿是凡口矿需要回收的铅锌资源,它占选厂资源的1.5%,文章从微细粒矿泥和流失矿的物化特性入手,研究了各自的浮选性能和合并浮选特性。小型试验室试验和工业试验表明微细粒矿泥和流失矿需要合并入选,不仅可以得到最佳的混合精矿品位和回收率,还可以减少药剂用量。  相似文献   
9.
广西某铅锌选厂存在着生产精矿铅锌互含高、尾矿金属流失严重等突出问题。文章通过矿石性质、流程分析、现场操作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生产指标提升的关键因素,并对应开展原矿磨矿细度条件试验、原矿pH条件试验、中矿磨矿细度条件试验等,最终研究开发了合理的铅锌中矿再磨浮选工艺。现场完成新工艺改造、完善磨矿钢球日常补加制度之后,铅、锌回收率分别提升3.1%和2.75%,每年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约1 887万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