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4篇
水利工程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寻求一种可快速处理废水中Pb2+的材料,提出以聚苯乙烯(PS)为基体,铅试剂双硫腙为功能基团,经过原位乳液聚合、硝化反应、氨基反应和功能接枝反应制备双硫腙接枝PS微球(PS-N-S)。通过红外光谱讨论了PS-N-S微球的表面基团特性,并证明了双硫腙接枝在PS微球表面。通过热失重和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聚苯乙烯、硝基聚苯乙烯、氨基聚苯乙烯和PS-N-S微球的热稳定性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双硫腙接枝PS尺寸均一,直径约为1μm,起始分解温度为287℃,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烷基频哪醇硼酸酯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碳亲核试剂,具有易于衍生化、对空气和水份不敏感的特点。以大茴香脑为原料、碘化亚铜为催化剂、联硼酸频那醇酯为硼源、醇为氢源,对影响反应因素进行了详细考察,获得了大茴香脑高选择性硼氢化产物,产物经核磁和质谱表征。  相似文献   
3.
以3,5-二羟基苯甲酸为原料,乙酸酐、氨水、二氯亚砜作为试剂,经4步反应合成了3,5-二羟基苯腈,总收率66%。  相似文献   
4.
表面具有不同官能团的聚合物微球作为吸附剂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与回收,研究了两种直径约1μm的功能化聚合物微球对Pb~(2+)的等温吸附过程,对比研究了两种吸附微球在10~500(mg·L~(-1))浓度的Pb~(2+)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并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线描述在两种聚合物微球表面上的吸附平衡。结果表明,在浓度小于100(mg·L~(-1))的Pb~(2+)溶液中,PMMA/CS和PS-g-D两种表面功能化的聚合物微球对Pb~(2+)去除率均大于98%;浓度大于100(mg·L~(-1))的Pb~(2+)溶液中,PS-g-D微球较PMMA/CS微球具有更大的吸附容量。通过对吸附等温线模型的研究发现,两种功能化微球与Pb~(2+)之间的吸附作用符合Langmuir和Temkin吸附等温线模型。  相似文献   
5.
电子电路的优化设计是非线性约束优化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可采用惩罚法和碰壁法。但在应用中,这些方法有一定的限制,带来计算上的一定困难。文中提出壁垒函数法,可以消除上述缺点,所定义的壁垒函数在可行域内和外的全域上构成,故也称全域法。文中给出了壁垒函数的定义,证明了壁垒数法可以化约束问题为无约束问题。为了应用,还根据壁垒函数的定义,列举了它的各种实用的函数形式。  相似文献   
6.
7.
FIR数字滤波器可设计为严格线性相位特性,且性能稳定,在数字信号处理中获得广泛应用。已发表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程序只限于脉冲响应长度N≤128。本文扩展了该设计程序的FIR数字滤波器的N达到1024。并在FELIXC-512计算机上作了N=561的FIR线性相位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实例。文中讨论了扩展可设计长度N的有关问题,并对原程序中不足之处作了更正补充。  相似文献   
8.
徐胜  刘玲利  曹锰  张尚玺  戴欣  柳阳  王振希 《化工学报》2019,70(Z1):130-140
通过原位共交联方法制备了多孔型PVA/tetra-ZnO(聚乙烯醇/四针状氧化锌)复合材料作为废水中Pb(II)的脱除吸附剂,研究发现,由于tetra-ZnO四条晶须臂具有互锁特性使其孔壁处形成了“骨架支撑”型孔道结构,从而有利于Pb(II)的传输扩散和吸附络合。复合材料在tetra-ZnO含量为7%时具有最大Pb(II)吸附量,随pH增大,吸附量逐渐增大,复合材料的吸附效应在pH为4.0左右时最为明显。与复合材料的孔径分布相反,吸附的Pb(II)在复合材料中由外至内呈逐渐递减的梯度分布。等温吸附线表明Langmuir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性,其吸附机理为单分子层均质吸附。动力学过程拟合表明其吸附分多步进行,化学吸附和内扩散均具有重要作用。与纯PVA相比,复合材料的应力吸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原位共交联方法制备了多孔型PVA/tetra-ZnO(聚乙烯醇/四针状氧化锌)复合材料作为废水中Pb(Ⅱ)的脱除吸附剂,研究发现,由于tetra-ZnO四条晶须臂具有互锁特性使其孔壁处形成了"骨架支撑"型孔道结构,从而有利于Pb(Ⅱ)的传输扩散和吸附络合。复合材料在tetra-ZnO含量为7%时具有最大Pb(Ⅱ)吸附量,随pH增大,吸附量逐渐增大,复合材料的吸附效应在pH为4.0左右时最为明显。与复合材料的孔径分布相反,吸附的Pb(Ⅱ)在复合材料中由外至内呈逐渐递减的梯度分布。等温吸附线表明Langmuir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性,其吸附机理为单分子层均质吸附。动力学过程拟合表明其吸附分多步进行,化学吸附和内扩散均具有重要作用。与纯PVA相比,复合材料的应力吸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