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子型/离子型导电高分子共混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庆超  李乔钧 《功能材料》1996,27(2):135-138
用苯胺在酸性水溶液中的进行化学氧化聚合合成了能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的高分子量聚苯胺(PAn),并用这种PAn与一种高分子固态离子导体--聚乙二醇聚醚氨酯脲(PEUU)和LiClO4的复合物(PEUU-LiClO4)进行溶液共混制得了具有电子型/离子型两种导电功能的新型高分子共混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动态粘弹仪、应力-应变试验、四探针法和交流阻抗谱对这种高分子共混物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上述PAn  相似文献   
2.
用动态交联方法制备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TPO)增韧聚丙烯,制备了具有低温冲击性能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比较均衡的聚丙烯合金。同时,研究了TPO组成、工艺及基体组成与TPO增韧聚丙烯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关系。并通过差热扫描量热计和扫描电镜考察了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3.
固相接枝共聚法制备PP—g—P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固相接枝共聚方法制备了聚丙烯接枝苯乙烯(PP-g-PS),详细地考察了聚丙烯与引发剂的品种、反应温度、苯乙烯及引发剂的浓度等因素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P-g-PS具有较高的接技率,应用于聚丙烯/聚苯乙烯(PP/PS)共混物中,能降低分散相PS的粒径,提高PP/PS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结合丙烯腈含量为26%的NBR、分子量适中的悬浮法Ⅲ型PVC和BR共混,制得了综合性能较PVC/NBR并用胶优异的弹性体。优选的工艺条件为:PVC/NBR/BR=30/60/10(质量比);补强剂选用炭黑40份,超细碳酸钙50份,轻质碳酸钙20份;硫化体系选用过氧化物加少量硫磺;混炼温度为140—170℃,混炼时间为10—15min。通过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力学分析,弹性体存在两个T,PVC为分散相,橡胶为连续相。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熔融接枝马来酸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聚丙烯熔融接枝顺丁烯二酸酐(MAH)过程中MAH的均聚、支化和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分解速率等问题,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在固定螺杆转速下。考察了MAH、DCP加入量和挤出温度对接枝聚合物中游离酸酐含量、接枝率及MFR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游离酸酐对反应性共混物RPS/PP-g-MAH拉伸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动态交联方法制备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TPO)增韧聚丙烯,制备了具有低温冲击性能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比较均衡的聚丙烯合金。同时,研究了TPO组成、工艺及基体组成与TPO增韧聚丙烯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关系。并通过差热扫描量热计和扫描电镜考察了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7.
8.
PVC/NBR/BR三元共混弹性体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叙述了聚氯乙烯(PVC)、丁腈橡胶(NBR)、顺丁橡胶(BR)三元共混弹性体的制备与研究,通过添加顺丁胶后,三元共混体的冲击回弹性、耐磨性及耐寒性均比二元PVC/NBR共混物得以改善,但拉仲强度、断裂伸长率及耐油性降低。获得最佳综合性能的共混比为PVC:NBR:BR=30:60:10(重量比)。实验表明,PVC/NBR/BR三元共混弹性体是复相体系,有较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熔融状态下,苯乙烯(St)与聚丙烯(PP)的接枝共聚反应。此反应在密炼机中进行。由红外光谱确认聚丙烯接枝苯乙烯(PP-g-PS)的生成。以二甲苯作溶剂,甲乙酮作沉淀剂,用溶解-沉淀法测定接校率。通过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结晶温度(Tc)和结晶度。将所制备的PP-g-PS接枝共聚物掺混进PP/SBS合金中,在PP/SBS/PP-g-PS(80:10:10)的配比下进行共混,结果表明其在室温和-25℃之下的冲击强度均比PP/SBS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动态力学测试表明接枝共聚物提高了PP与SBS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动态交联热塑性弹性体增韧聚丙烯合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动态交联方法制备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TPO)增韧聚丙烯,制备了具有低温冲击性能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比较均衡的聚丙烯合金。同时,研究了TPO组成、工艺及基体组成与TPO增韧聚丙烯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关系。并通过差热扫描量热计和扫描电镜考察了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