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4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产业化制备镍钴锰酸锂有4种工艺,包括定向循环、传统湿法回收、传统火法回收和原矿冶炼。为了寻找环境影响程度最小的生产工艺,采用Eco?鄄indicator 99评价体系对4种工艺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生产 1 000 kg镍钴锰酸锂,定向循环、传统湿法回收、传统火法回收和原矿冶炼环境指标分数分别为-11 883、-1 552、57、25 896,回收废旧电池社会意义显著。因此,从环境影响的角度选择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生产工艺应优先采用定向循环工艺,原矿冶炼工艺因其环境损害最大,不提倡使用。  相似文献   
2.
从废旧动力电池中回收制备磷酸铁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得到Li Fe PO4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形貌进行表征。用电池测试系统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废旧Li Fe PO4正极材料在550℃氮气气氛下灼烧1 h除粘结剂后,添加少量原料调节碳含量,可制备结晶度较高的橄榄石结构Li Fe PO4。材料的晶型完整,外形为类球形,平均粒径约10μm。碳含量为5%的样品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对应样品在0.1 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8.0 m Ah/g,1 C下放电循环50次,放电容量达到初始容量的98.9%,具有良好的高倍率充放电循环性能,适合大规模工业推广。  相似文献   
3.
先采用多层基底沉淀法合成镍钴锰酸锂前驱体,然后与碳酸锂混合,最后经高温煅烧,可获得中粒径达8.68μm的镍钴锰酸锂.随着基底间距增大,镍钴锰酸锂粒径增大.当基底间距为0.5cm时,可获得分布均匀、尺寸相近、形貌一致性高的镍钴锰酸锂.将镍钴锰酸锂样品作为正极材料,组装成纽扣模拟电池测其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镍钴锰酸锂粒径的减小,其寿命降低,但是比容量增大,最高可达151mAh/g.  相似文献   
4.
解读2017年5月12日发布、2017年12月1日实施的GB/T 33598-2017《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阐述标准的主要技术条款和相关要求,为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整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等提供安全、合理、环保、高效的废旧动力电池拆解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废旧动力电池储存安全问题,以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和氢镍动力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废旧动力电池包冷却液泄露、电池外壳腐蚀、电解液泄露、电池燃烧爆炸的特点,在不同叠放高度、荷电状态(SOC)和环境湿度下对锂离子电池进行了着火实验和腐蚀实验。结果表明,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闪点较低,电解液泄露并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会引起电池着火燃烧,甚至爆炸。废旧动力电池长期储存时应保证场地通风良好、电池包冷却液无泄露、电池单体外壳无破损、电解液无泄漏,正负极触头有绝缘防护,避免高温,叠放高度应小于2 m,SOC为0,湿度小于60%。  相似文献   
6.
目前汽车行业标准、材料标准均规定动力电池寿命不低于500次。以使用过程中每天充放电1~2次,动力电池2~3年后就得报废。我国非常重视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自2006年第一次提出整车企业回收处理其销售的动力电池,至今已有3项政策、法规直接要求废旧动力电池须进行回收,回收主体为整车企业或动力电池生产商。基于动力电池的寿命特性,根据现行政策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政策发展趋势进行评估,认为动力电池将通过编码与电动汽车绑定,在新能源汽车中实行登记使用制。届时消费者将主动将废旧动力电池交至动力电池处理单位,实现电动汽车生命周期全过程所有的动力电池都得到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7.
实际磷酸铁锂样品颗粒表面常包覆一层碳, 碳的存在可能对酸溶解样品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试验确定试样经盐酸加热10 min溶解后, 过滤除碳, 在酸性条件下以TiCl3为还原剂将少量的Fe3+还原, 然后加入15 mL硫磷混酸, 滴加3~4滴5 g/L二苯胺磺酸钠溶液后, 采用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碳包覆磷酸铁锂中全铁含量。实际磷酸铁锂样品通常掺杂的金属元素对测定没有干扰。采用实验方法对实际样品的全铁含量进行测定, 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0.2%, 加标回收率为99.7%~100.3%, 适合于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碳包覆磷酸铁锂中全铁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