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1篇
水利工程   1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岳城水库溢洪道消能工采用三级消力池底流消能方式布置,溢洪道修建在第三纪粘土和砂壤土组成的软基上,且具有规模大、标准高、泄流能力强等特点,这给消能防冲设施工效及安全提出了高标准要求。溢洪道现状存在泄槽边墙高度不足、下游消能设施不完善等安全隐患,参考岳城水库安全鉴定的评价结论,提出了溢洪道"边墙加高+左堤固坡+下游防冲设施加固"的综合方案,水力学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成果表明,加固后的溢洪道消能防冲设施工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昌化江规划河段水厂取水口所在的地区及昌化江流域的概况,明确了拟建水厂取水口供水保证率和供水水质安全要求,建立了以Saint-Venant方程组为基础的一维河道非恒定流水动力模型,利用昌化江下游河道设计洪水水面线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对规划河道水厂取水口进行特征水位计算,为规划水厂取水口高程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3.
灌注桩(端承桩,简称桩)质量监督从验收规范看十分简单,无非是地基承载力的鉴定、钢筋笼的检查与桩砼质量的判定,但由于地下工程不可见的因素很多,因此判定起来较难准确把握。如何控制灌注桩施工验收质量,本文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及理论知识,从灌注桩的力学原理、灌注桩常见缺陷与防治措施、灌注桩质量的判定等三方面,浅谈一下控制质量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近郊蓄滞洪区的功能和运行管理特点,以治理深圳河第四期滞洪区工程为例,从滞洪区地形和区域布置合理性着手,分析滞洪区与上下游河道水力高程特点,开展了非洪水期蓄水、泄水过程模型试验研究。建立了基于理想理论的湿地水体环境水体更换周期预测模型,研究多因素条件下的滞洪区湿地水体置换周期。为保障非汛期滞洪区生态湿地景观水位和良好水质状态,根据上游河道来水条件,制定了滞洪区进水闸、泄水闸调度备用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5.
考虑反映河流系统的动力状况、水质状况、河流地貌和生物指标状况、河流服务状况等4个方面,构建了河流系统健康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理论的河流健康状况多层次评价模型,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标准和权重。以海河三岔口河段为例,应用已建的河流系统健康状况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河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定量地从各层次分项指标和总体角度反映河流健康状况,可为河流管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河道范围内新建桥梁、码头的桥墩附近常会出现影响堤防安全的淘刷,动床模型试验是研究工程实施后河槽、桥址及堤脚处泥沙冲淤特性的有效手段之一。采用4组特征水文条件,进行骝岗涌特大桥工程建设前后的清水定床试验研究,分析桥址附近水动力特征的变化;开展动床冲刷试验,研究极端流速下桥址及堤脚处的河槽冲淤特性;对推荐的抛石护底防护措施的工程效果进行了评价,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邕江南宁段过江隧道工程附近水文特征及近期河道演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河工模型试验预测了不利水文条件下隧址河段河床的最大冲深。成果表明,在不利水文条件下,邕江大桥附近特别是左岸受弯道水流影响,河床冲刷较为明显;在上游水库运行及人工采砂影响下,工程河段局部冲刷更为明显,邕江大桥附近洪水后河床最低点高程约为44.75m,预测的最大冲刷深度可为过江隧道的合理埋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建筑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更加严峻,重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已经居道路交通,煤矿后的第三位。在建筑工程中,由于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等某方面的失误使工程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该文采用原型资料分析、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针对潮汐动力控制下的河湾地区电站温排水运动特性和取排水工程效果进行研究。二维数学模型用于温排水对远区水域及敏感目标的影响研究,并为近区数模和物模提供水动力要素。基于水动力参数验证试验,在不同水文条件和电厂运行工况下,分析工程附近水域水动力特性。着重探讨了不同取、排水口方案布置条件下的温排水运动和扩散规律,预测受纳水域温升面积和取水温升,论证取排水口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提出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技术方案的模拟精度可满足取排水口工程布局优化和热污染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深圳河治理工程四期滞洪区模型试验的难点在于非恒定流自动控制系统和下游河道尾门水位控制的不确定性。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和水槽试验优选模型加糙方案,下游尾门处采用复合堰的控制方法实现水位—流量自拟合功能,对深圳河滞洪区溢流堰结构形式、溢流堰与下游堤防衔接方式,以及溢流堰堰顶高程进行优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设计方案工效效果显著,可推广至类似滞洪区模型试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