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0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本文简述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探讨高分子结构,Flory理论及溶液热力学理论与吸水机理的关系,并讨论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及其在高性能化,可降解性,复合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管式和滴流床等传统反应器和膜反应器、微通道反应器、反应蒸馏反应器等新型反应器在生物柴油制备的应用和发展,并对反应器的应用前景做了评述和展望。认为改进的传统反应器和新型反应器在生物柴油生产中都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新型反应器仍需要解决一些基本的过程问题,如微通道反应器的平行放大控制、腐蚀,膜反应器的选择性.反应蒸馏反应器的模型放大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PAA-co-AM/ SiO2高吸水性复合材料.考察了反应温度、丙烯酸(AA)与丙烯酰胺(AM)配比、硅溶胶用量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吸水倍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和TGA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硅溶胶使材料的热稳定性提高,初步说明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发生某种键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AM-g-CMC/高岭土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硝酸铈铵作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羧甲基纤维素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AM-g-CMC)/高岭土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酰胺的配比,以及引发剂、交联剂、高岭土和皂化碱用量对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果表明,制得的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吸蒸馏水达1182g/g,吸氯化钠水溶液(质量分数为0.9%)达92g/g,  相似文献   
5.
双水相萃取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双水相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它与传统的萃取方法相比有独特的优点。总结了双水相萃取形成的原理,萃取过程的基本理论、萃取体系的特点以及热力学模型的发展,综述了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生化工业、分析检测、稀有金属分离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该技术的最新进展,指出了该技术工业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乙烯羰基化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乙烯产能过剩的问题,采用乙烯羰基合成丙醛、丙酸、丙酸酯等产品,可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综述了乙烯羰基化合成丙醛、丙酸、丙酸甲酯及聚酮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李云龙  林松柏  肖春妹 《材料导报》2004,18(Z2):230-232
分析了高吸水树脂的结构,探讨了Flory、Sakohara等的相关理论,并研究了吸盐水倍率较吸纯水倍率急剧下降的原因,同时对吸水速率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水溶液法合成HEC-g-(AM-AA)/SiO2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 ,N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交联型HEC g (AM AA) /SiO2 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羟乙基纤维素与单体总量的比例、单体间配比、硅溶胶用量和反应时间、温度对树脂吸水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表征树脂的结构 ,热重分析测定树脂的热稳定性 ,力学性能分析表征树脂的拉伸强度。结果表明 ,制得的高吸水性树脂吸蒸馏水达 86 7g/g ,吸NaCl溶液 (质量分数为 0 9% )达 10 2 g/g。同时表明 ,引入硅溶胶提高了吸水树脂的热稳定性和强度  相似文献   
9.
10.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法合成了CMC-g-AN/SiO2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羧甲基纤维紊与单体总量的比例、引发剂用量、硅溶胶用量、交联剂用量,反应温度,中和度对树脂吸水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热重和电镜对合成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吸水倍率达1132.2g.g^-1,热稳定性提高,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没有明显的相分离,并可能存在化学键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