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紫砂自明代鼎盛,传承至今,历经500多年历史的积淀,在陶文化、茶文化、书法、绘画、篆刻等众多文化艺术门类的相互融通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紫砂文化。深邃的文化品味和精湛的工艺创作技法,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在我国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紫砂艺术不仅是中国陶瓷文明发展的灿烂硕果,也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进步智慧结晶。紫砂壶艺传承至今,形成了紫砂光器、花器、筋纹器、塑器、陶艺器五大主要器型,其中紫砂花货更惟妙惟肖,仿自然植株、瓜果、鱼虫、禽鸟等自然界与动物界,甚至人体本身的形态,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表现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分,并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和使用安全的实用原则,或者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将自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习惯上称之为"花器"、"花货"。从明朝供春"树瘿壶"仿自然银杏植株创作,到时大彬"印包壶"的问世,再到陈鸣远"南瓜壶"的鹊起,时至近代朱可心"云龙壶"、蒋蓉"百果壶"、汪寅仙"咏梅壶"的声名远播,紫砂花货提炼取舍,以其高雅的艺术创作、设计、收藏价值而"百花齐放"。"圣桃梅段壶"(见图1)的创作,依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全手工原创成器。作品"圣桃梅段壶"是通过对大自然中梅花的植株、树桩的认真观察,对桃子果实与果核的细致思考,将自然界中两者的自然形态,以艺术的创作表现手法,借以紫砂泥料所能表达出的艺术外观效果,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相互融合设计、创作的全手工紫砂花货作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作品通体古朴清雅,趣味性更兼艺术表现的张力与文化内涵的穿透力,树桩、枝干、树瘿、果实、果核、年轮等细节处理细致入微,凭借多年对紫砂花货的理解与感悟,把整件作品"趣"、"雅"、"境"升华至上。"趣"自毫无雕琢的自然形态美,清趣如实;"雅"自"梅桃"联姻,端庄高雅,别于它处;"境"自"梅"傲骨高洁,气韵独到,自"桃"寿而不庸俗,老而不蹉跎,境界清幽高远,至真至美。壶身以"梅桩"为创作原型,凹凸自然,树瘿仿自然以"乱真",在"松鼠葡萄桩"、"咏梅壶"、"树瘿提梁壶"等其他花货创作中,"树桩"为壶身的创作很多,但是不免有繁琐、呆滞的现象,此作品"梅桩"创作以求自然,不可以雕琢,欣赏壶身简而有力;壶柄高擎至上,尔后自然弯曲,两杈树枝稳抓壶身,贴切牢固,形成一个弧度,一方面便于使用时的提携,即紫砂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是紫砂花货通过艺术的抽象化与仿自然形体的"真实"而表现的艺术性;壶嘴三杈树枝衔接而成,直嘴虽有树瘿装饰,但不失其力度,嘴上两树杈枝,一枝自然蜷曲贴于壶盖边缘,一枝扬枝而上与壶柄遥相呼应;壶盖则神似截取后的树桩,表面呈现出年轮的形态,壶盖一半做实,并塑以两颗"寿桃"与其上,果蒂连叶,叶色苍翠鲜活,一半嵌盖年轮圈圈可数,并以紫泥雕塑桃核与其上,生动逼真、鲜活如生;至此整件作品经反复雕琢、修整、调和,突出了"圣桃梅段壶"的创作主题,完成了一件由自然界自然形态植株,升华为具有实用性、艺术欣赏性、收藏性等于一体的形神兼备、意境高远的紫砂花货艺术作品。汪寅仙大师曾说:"自然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与紫砂花货的创作更为密切。紫砂花货的创作就是自然界中物体的形态通过去粗取精,并进行艺术上提炼加工,使之升华为高于生活的高雅艺术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对紫砂花货的创作,一方面是通过对老一辈紫砂创作者作品的欣赏、感悟,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生活的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圣桃梅段壶"的创作就是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寿桃"与"梅"的形态,转化成艺术的表现形态,又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因此,"圣桃梅段壶"的创作,无论是"精、气、神"还是"趣、雅、境",都是对自然"梅"、"桃"所代表的"高洁"、"长寿"内涵的充分表达,也就是其他艺术门类中讲求"万化冥合"、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一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就是他对生活感悟的高度、深度、广度",紫砂艺术创作也是这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探索之路。"圣桃梅段壶"的创作,借以"桃"之"寿"、"梅"之"清"来表达个人对紫砂艺术创作的追求,用心做好每一把壶,对生活、对艺术、对生命保持一颗长寿心,保持一颗清净心;以"桃"随喜、随缘之心,以"梅"不惧风寒之志,"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艺术追求态度,在紫砂艺术的继承、创新、创作之路上携手奋进,共享紫砂艺术文化的美好今天与明天。图1圣桃梅段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