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8篇
石油天然气   34篇
无线电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SBS改性沥青基吸水膨胀防水材料的耐久性、密封性能、微观结构及吸水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添加吸水膨胀物质,可以研制出吸水能力适中,耐久性能优良,在压力为0.1MPa以下起自密封作用的吸水膨胀防水材料。此种材料的微观结构为“互穿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结构中,SBS与沥青各自形成连续网络而互相贯穿,吸水物质A、B为分散相,分散在沥青与SBS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了稠油的组分分离及其基本性质,为稠油组分在水包油乳状液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首次建立了将稠油分为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中性分四组分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采用该分离技术对辽河杜-84稠油和胜利孤岛垦西稠油进行了组分分离,同时用极性分离法将稠油分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四组分。之后对这些组分进行了元素、酸碱值、相对分子质量及红外光谱等组成结构测定。结果表明,杜-84稠油中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含量达36.92%;孤岛垦西稠油中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含量达20.65%。元素分析、酸碱值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效果较好,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收率可达95%以上。极性四组分以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最高(2000-3000),且辽河沥青质比孤岛沥青质要大许多,反映出辽河稠油的超稠油特性;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为:沥青质>胶质>芳香分>饱和分;官能团四组分中,碱性分相对分子质量最大(1150-1222),其它由大到小依次为两性分、酸性分、中性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按化学官能团分为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中性分 ,同时按极性分离得到胶质和沥青质组分。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相对分子质量及酸碱值测定等手段对各组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又测定了各组分模拟油溶液的油水界面粘度 (IFV) ,考察了油相芳香度、水相 p H值等因素对油水界面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酸性分和碱性分具有较高的油水界面粘度 ,尤其在水相碱性条件下 ,酸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最高 (p H=1 2时达 0 .1 2 m N· s/m) ,两性分和中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较低 ;沥青质的油水界面粘度明显高于胶质。酸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一般随油相芳香度增大而增大 ,而碱性分油水界面粘度随油相芳香度增大而明显减小 ,两性分和中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随油相芳香度的变化不大。酸性条件下 ,碱性分具有较高的油水界面粘度 ;碱性条件 (p H=1 1以上 )下 ,酸性分具有很高的油水界面粘度。水相碱性条件下稠油中的活性组分主要是官能团组分的酸性分或极性组分的沥青质。油相高芳香度和水相碱性条件有利于 O/W型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官能团组分更能揭示稠油中界面活性组分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4.
辽河稠油与孤岛稠油油-水界面张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娟娟  范维玉  南国枝 《当代化工》2010,39(2):132-134,137
采用吸附色谱法,将辽河和孤岛稠油按极性分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考察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和界面张力,比较了两个组分系列在不同条件下油-水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辽河稠油组分中的芳香共轭成分以及含氧、氮的极性基团较多,界面活性较强;在不同的水包油乳状液体系中,辽河稠油的界面活性比孤岛的强,且沥青质的界面活性最强;pH值对辽河稠油活性组分的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总体上略大于对孤岛稠油活性组分的影响,即对界面活性高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了超临界CO2和超临界CO2-乙醇体系的溶解度参数,并分析了体系内粒子间距离的径向分布函数。结果表明,超临界CO2的溶解度参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且随体系密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添加乙醇可明显提高超临界CO2的溶解度参数,且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参数也增大。乙醇分子可与CO2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而提高CO2的极性,从而提高体系的溶解度参数;超临界CO2-乙醇体系中,分子间,特别是乙醇分子间存在聚集现象。当体系压力较低时,增大压力,可大幅度减弱乙醇分子间的聚集程度,使体系的溶解度参数迅速增大;但继续增大压力到一定程度时,乙醇分子间的聚集程度达到定值,即乙醇已均匀分散在CO2中,溶解度参数随压力的变化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油/CO_2界面张力和最小混相压力(MMP)的影响,利用高温高压界面流变仪,采用下悬滴法,研究了温度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对超临界CO_2/油界面张力和MMP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超临界CO_2/油界面张力和MMP逐渐增大,月桂醇聚氧丙烯醚(C12PO6)降低CO_2驱混相压力的幅度先增大后减小,60℃时的降幅最大(25.6%)。直链脂肪醇碳数由12增至18时,超临界CO_2/油MMP逐渐增加,C12PO6降低CO_2驱混相压力的效果最好。聚氧丙烯醚基团(亲CO_2端)降低界面张力和CO_2驱混相压力的效果好于聚氧乙烯醚基团。随聚氧丙烯醚聚合度增加,超临界CO_2/油MMP先降低后增加,聚合度为6时的MMP最小(13.22 MPa)。降低CO_2驱混相压力效果最好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为碳十二醇聚氧丙烯醚-6(C12PO6)。  相似文献   
7.
采用激光粒度法和贮存稳定性试验考察乳化剂、皂液pH值、贮存温度、贮存时间对乳化沥青的粒度和贮存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稳定性和粒度与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乳化沥青的平均粒径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是一致的,两者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平均粒径减小、贮存稳定性变好,最后两者都趋于稳定;随着皂液pH值和贮存温度的升高,平均粒径变大,贮存稳定性变差;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平均粒径呈变大的趋势,贮存稳定性逐渐变差。由灰色关联分析可知稳定性与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由大到小顺序为:pH值、贮存温度、乳化剂、沥青类型、贮存时间,粒度与各因素之间关联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pH值、贮存温度、乳化剂、贮存时间、沥青类型。  相似文献   
8.
碳酸二甲酯调和汽油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可以作为汽油添加剂使用.文章通过将不同比例的DMC添加到汽油中进行调和,形成DMC配方的新产品.通过实验筛选出与DMC配伍合理、辛烷值提高较为明显、经济性较好的汽油抗爆剂配方,结果显示掺混4.7%DMC可以提高汽油辛烷值3~6个点,增加掺入比例辛烷值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9.
针对油藏中的产甲烷古菌,建立分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应用该技术分析模拟油藏条件下产甲烷菌的变化规律。结合产甲烷菌、低分子有机酸和甲烷气体含量的变化,更加准确地分析模拟油藏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在模拟油藏条件下,培养30天后,产甲烷菌的含量逐渐升高,前期由其它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乙酸等产物作为产甲烷菌所需的...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4种典型石油酸酯基本性质的研究表明,石油酸二元醇二酯的倾点、密度和折射率比石油酸一元脂肪酸酯大。石油酸中脂肪酸含量的增加,将显著升高石油酸酯的倾点。石油酸酯类油可达到多种粘度级别(100℃下粘度为3~17mm^3/s),并具有良好的粘性能(粘度指数为90~115)和低的倾点(-58--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