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4篇
轻工业   3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槟榔炮制阶段优势霉菌分析及其防霉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高盐察氏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马铃薯营养琼脂培养基(加入山梨醇)分析炮制阶段槟榔中微生物菌群的基本构相,其中霉菌为主要菌群,数量为总菌落数的30%左右;进一步对炮制阶段槟榔中的霉菌进行分离纯化,经斜面和湿室栽片培养后,所得青霉菌株数为菌株总数的40%左右,表明青霉为优势霉菌。分别采用钠他霉素、脱氢醋酸钠及其复合防霉剂对青霉进行抑菌活性测定,三者的MIC值分别为10,90,80mg/kg,抑菌圈直径分别为8.4,9.8,9.1nim,同时确定钠他霉素与脱氢醋酸钠以1:500混合时对青霉的防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为得到发酵性能优良且适用于高盐稀态酱油酿造的耐盐乳酸菌,以发酵泡菜中筛选的耐盐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04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高锰酸钾-溴化钾-MRS(de Man, Rogosa and Sharpe)平板初筛及MRS液体发酵复筛获得2株产乳酸较强的突变株L04-1和L04-2,其在160 g/L NaCl的MRS液体培养基中发酵乳酸积累量分别可达3.69和3.49 g/L,比L04高16.03%和9.75%。在高盐稀态发酵第45天添加L04-1及L04-2进行为期120 d的发酵,乳酸菌总数和细菌总数的测定结果表明,耐盐植物乳杆菌的加入可增加酱醪中乳酸菌的数量并能抑制其他细菌生长;通过对酱油发酵过程中乳酸、还原糖、总酸及氨态氮的分析发现,2株突变株均可促进乳酸、总酸及氨态氮的积累,其中添加L04-1发酵酱油乳酸含量最高,为4.31 g/L。采用气质联用分析添加L04-1、L04-2发酵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现其酯类物质含量分别比L04高36.60%和16.46%;醇类物质分别比L04高23.24%和10.58%,且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可促进...  相似文献   
3.
研究玉米芯作为部分替代碳源及载体固定化米根霉R-1发酵L-乳酸的工艺条件,考察玉米芯作为替代碳源的利用率及作为载体的添加比例和最佳粉碎粒度。研究表明:米根霉R-1以玉米芯为碳源,其利用率达14.9%;玉米芯作为部分替代碳源与葡萄糖混合发酵时最佳比例为1:4,此比例下葡萄糖对L-乳酸的转化率高达82.5%,较纯葡萄糖发酵提高了14.6%;玉米芯载体的最佳粉碎粒度为40目,此条件下米根霉R-1发酵混合碳源产酸达到34.68g/L,并形成直径为0.5~1.0mm具有连续发酵能力的固定化菌丝球,连续发酵6批,葡萄糖对L-乳酸的平均转化率为83.1%。由此得出,玉米芯可以作为良好的载体及原料直接发酵产L-乳酸。  相似文献   
4.
酿造酱油的风味物质主要由微生物代谢形成。文章对当前酱油酿造风味细菌与风味物质形成以及风味细菌研究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酱油酿造风味细菌的研究方向及发展,指出高通量测序、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为生产安全、健康、酱香醇厚的优质酱油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酸的种类及 pH对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测定表儿茶素 (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CG)、表没食子儿茶素 (EGC)、儿茶素 (C)和咖啡因的影响 ,实验表明 :酸尤其是乙酸不仅能改善各组分的峰形 ,而且对保留时间和出峰顺序均有较大的影响。确定了简单、快速分析 5种儿茶素及咖啡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C18反相柱 ,水 -甲醇 -乙酸 ( 73. 0 / 2 3. 0 / 2 . 0 )为流动相 ,在流速为 1. 0mL·min-1,柱温 30℃ ,检测波长 2 80nm时等度洗脱分析样品 ,分析时间仅为 2 5min ,线性范围为 0 . 8~ 90mg·mL-1(r =0 998~ 0 999) ,回收率为 98. 2 %~ 10 0 . 3%,检测限为 5~ 10ng。  相似文献   
6.
论述目前食用槟榔加工主要采取的工艺方法、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化学及微生物污染风险,阐述目前槟榔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指出未来食用槟榔加工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保槟榔产品细菌指标合格。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槟榔由原料到成品全过程关键工序样品进行测序分析。结果:7个样品共获得191 456条有效序列,隶属于239科790属,优势菌属包括Bacillus(芽孢杆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Hydrogenophaga(氢噬胞菌属)、Leuconostoc(明串珠菌属)和Chryseobacterium(金黄杆菌属)。槟榔原籽贮藏前后细菌的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贮藏前(新籽)的物种丰富度要高于贮藏后(老籽)的,而老籽则拥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槟榔加工过程中煮籽及切籽后的工序能有效减菌,两阶段消亡细菌属数量分别为216和227,煮籽到闷香之间的工序易受到环境中细菌污染,新增细菌属数量为126。结论:槟榔加工过程中污染细菌多样性变化的研究指示细菌污染应重点防控发制闷香中的细菌增殖及各工序中的环境污染,而用好煮籽工序及成品前工序是减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L—谷氨酰胺生产菌的定向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G-866(Brevibacterium Tianjin)为出发菌株,利用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定向选育出一株谷氨酰胺生产菌GMS-44(MSO^r、(NH4)2SO4^r、SG^r),在适宜的条件下平均积累谷氨酰胺27.0g/L。并对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配方作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酱醪葡萄球菌对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的影响,采集高盐稀态酱醪,以产酸为指标分离筛选并获得3株产酸性能良好的葡萄球菌JL04、JL15、JL17,16S rDNA测序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分别鉴定为香料葡萄球菌、鱼发酵葡萄球菌和肉葡萄球菌。在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第15天分别添加3株菌进行为期60 d的发酵,分析发酵过程中还原糖、总酸及氨态氮的变化,结果发现3株菌均能加快酱醪中还原糖的利用,提高总酸及氨态氮含量,其中JL04总酸最高,为15.61 g/L,JL17氨态氮最高,为9.31 g/L。HPLC定量分析添加JL04、JL15、JL17的发酵酱油中6种有机酸总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37.53%,24.06%及25.90%,主要是乙酸、乳酸、琥珀酸含量增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添加3株菌发酵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发现酯类物质含量明显提高,其中JL04比对照组提高了116.09%,以乙酸酯类和乳酸酯类含量增加为主,与相应的有机酸含量增加呈正相关关系。感官评分显示:3株菌添加发酵可增进酱油的香气及滋味。高盐稀态酱醪中分离筛选的3株葡萄球菌具有代谢积累有机酸,促进相应酯类物质合成的特征,可作为赋予酱油适口酸感、丰富酱油滋味、增进酱油香气的风味菌应用于酱油发酵。  相似文献   
10.
双花茶饮料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产双花茶饮料的主要原料是金银花、菊花和山楂,本文介绍了原料的取汁方法和双花茶饮料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