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6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煤炭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当中,煤层在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煤田勘探中煤岩层对比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为煤田勘探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基于巴豆醛在M/Au(111)合金表面(M=In,Ir)垂直吸附的最稳定吸附结构,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其不完全加氢的反应机理进行探究。从不同加氢机理下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热计算以及构型变化分析中可知,巴豆醛在M/Au(111)面上均优先对距离合金表面较近的C=O进行加氢,且以C为活性中心优先进行加氢为最优机理,其中第1步加氢反应的活化能较高,是该机理的控速步骤。反应物巴豆醛的O原子与合金的掺杂原子M形成较强的化学吸附,提高了M/Au(111)面对C=O加氢的选择性。巴豆醛按最优机理加氢的基元反应中在In/Au(111)面上最高反应能垒为0.969 eV,比在Ir/Au(111)面的最高反应能垒1.332 eV低,因此认为In/Au合金对其不完全加氢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需要在大规模图结构数据上作分析和计算,面对动态变化的图结构,人们希望能够实时地得到反映最新图结构的计算结果.传统的图处理系统都是面向静态图结构,不能满足动态图结构的实时性要求.已经提出的增量图计算模型,其算法适用范围受限,而且都是基于串行执行增量更新,当图结构变化比较迅速时,往往结果的实时性不够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并发更新的图计算模型SpecGraph,它通过解耦合的计算模型、异步执行引擎和基于推测执行的并发更新机制,达到更广的算法适用性和更高的实时性要求.SpecGraph通过解耦合的计算模型,使得顶点状态只依赖于接收到的邻居信息,为增量更新和并发更新提供了透明实现的可能;通过异步计算引擎,使得系统在增量更新时更加灵活,资源占用低,同时保证了并发的可执行性;通过基于推测执行的并发增量更新,SpecGraph能够达到更高的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4.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席夫碱钴(SBCo)插层钴铬水滑石(CoCr-LDHs)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X)、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BET)分析表征CoCr-LDHs以及CoCr/SBCo-LDHs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以H2O2作光催化助剂, 考察了不同插层量、催化剂用量以及亚甲基蓝溶液的初始浓度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并探究了光催化降解过程的动力学和主要的活性基团。实验结果表明: H2O2有助于提高水滑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以氙灯模拟太阳光, 20 mg CoCr/SBCo0.5-LDHs和H2O2的协同作用对初始浓度为25 mg/L的亚甲基蓝降解率高达99%。亚甲基蓝的光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且起主要作用的活性基团为h +和·OH。  相似文献   
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肉桂醛在正二十面体M13(M=Au,Pt)团簇上的选择性加氢反应机理(C=O,C=C以及1,4共轭加成机理)。在稳定吸附构型的基础上,通过Complete LST/QST方法探索肉桂醛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各基元反应的过渡态,得到各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热。计算结果表明:肉桂醛在Au13团簇最可能发生1,4共轭加成得到烯醇,但烯醇很不稳定,会发生异构生成苯丙醛,反应总体放出热量;肉桂醛在Pt13团簇最可能发生C=O加成得到肉桂醇,肉桂醇进一步加氢得到饱和醇,反应总体吸收热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渍-还原方法将不同比例的金钴(Au、Co)负载到锌铝水滑石(AuCo/ZnAl-LDHs)表面,经焙烧得到具有较高光催化性能的复合氧化物(AuCo/ZnAl-LDO),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技术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吸收特性进行表征,并考察了材料对邻苯二酚光催化降解性能。实验表明:Au、Co总负载量为2%时,n(Au)/n(Co)摩尔比为5:1,焙烧温度为400℃的光催化剂对邻苯二酚的降解表现出的最佳的性能,5 h对邻苯二酚的降解率达到了94.7%。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镁铝比为3:1的二元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焙烧产物(MgAl–LDO,layered double oxide)对弱酸性染料酸性紫90(C40H27CrN8Na2O10S2,AV90)的吸附性能。X射线衍射和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的结果显示:由于水滑石的"结构记忆效应",在富水条件下,MgAl–LDO会吸附部分AV90阴离子进入水滑石层间,从而恢复为层状结构的MgAl–LDHs。研究结果表明:MgAl–LDO对AV90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298 K,pH=9.7条件下,MgAl–LDO对AV90去除率高达99.7%,吸附容量为999.78 mg/g。MgAl–LDO对AV90的吸附过程同时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并且是一个自发、放热的过程。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实验结果同时表明:MgAl–LDO吸附性能优于活性炭和二氧化硅等传统吸附剂,经三次回收利用的MgAl–LDO对AV90仍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在煤田地震勘探方面,地震相分析技术作为新型的实用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测中日渐重要。地震相的分析技术是基于地震地层学的研究,在煤田勘探中,由于煤田的开采深度较浅,因此运用地震相分析技术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地震信息。因此,把地震相分析技术运用到煤田地震勘探中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巴豆醛在M/Au(111)合金表面(M=In,Ir)垂直吸附的最稳定吸附结构,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其不完全加氢的反应机理进行探究。从不同加氢机理下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热计算以及构型变化分析中可知,巴豆醛在M/Au(111)面上均优先对距离合金表面较近的CO进行加氢,且以C为活性中心优先进行加氢为最优机理,其中第1步加氢反应的活化能较高,是该机理的控速步骤。反应物巴豆醛的O原子与合金的掺杂原子M形成较强的化学吸附,提高了M/Au(111)面对CO加氢的选择性。巴豆醛按最优机理加氢的基元反应中在In/Au(111)面上最高反应能垒为0.969 e V,比在Ir/Au(111)面的最高反应能垒1.332 e V低,因此认为In/Au合金对其不完全加氢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摩尔比为3:1的焙烧态水滑石(Zn/Al-LDO)对酸性黄17(AY17)的吸附。考察了AY17不同起始浓度C0、温度及p H值等因素对Zn/Al-LDO吸附AY17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规律。实验结果表明:Zn/Al-LDO对AY17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25℃、p H=7条件下,0.5 g?L?1的Zn/Al-LDO对C0=50~200 mg?L?1的AY17去除率超过98%。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表明:Zn/Al-LDO对AY17的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且是一个自发、放热的过程。由D–R等温吸附方程计算的吸附自由能E为0.1474~1.6667 k J?mol?1,表明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同时,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XRD、FT-IR及颗粒内扩散模型的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吸附机理,推断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对Zn/Al-LDO吸附AY17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