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9篇
能源动力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窦岩  马耀宏  詹仲福  赵旭 《化工机械》2012,39(2):217-221
通过对煤调湿原理、意义和运行效果的分析,结合目前几种煤调湿技术的对比研究,在综合各项参数、围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长周期运行稳定的基础上,推荐蒸汽回转干燥机煤调湿技术为目前国内钢铁焦化企业主流的节能降耗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湿法除尘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常规的降温去湿、闪蒸汽提、真空冷凝3种组合工艺,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煤干燥蒸发尾气中的水回收技术,其特点是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节水效果明显,有效实现余热利用和煤干燥系统载气的密闭循环。采用该技术可回收尾气中90%以上的水分,回收水质良好,可用于装置锅炉及其他需水工段。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际设计实例分析了循环尾气气流干燥工艺及干燥器的选择关系。气流干燥器的操作压力影响着尾气出口的露点温度;随着载气温度的增加,载气的载湿能力增加;气流干燥器出口的湿度、燃气耗量由物料的干燥特性和循环风量决定。普通干燥器与脉冲气流干燥相比,尽管其需要的高度相对较高,停留时间短,但其压降低、加工制造简单,安装操作简易。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使用大型蒸汽管干燥机处理量为400 t/h煤调湿的控制系统方案;介绍了两种煤调湿水分控制的方法:公式法和前馈+反馈控制法,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使用条件,可为干燥机出口湿含量控制模块的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煤调湿技术是一种焦化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文中分析和研究两种煤调试技术,一种是利用干熄焦蒸汽发电后的低压蒸汽作为热源的蒸汽管回转干燥法煤调湿技术;另一种是利用焦炉尾气为热源的流化床煤调湿技术.并采用宝钢实际运行数据和马钢实际运行数据对两种技术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煤调湿技术的意义、原理和煤调湿煤粉蒸汽管回转干燥系统的工艺、设备特点和开发设计中干燥机出口产品水分的控制方式,研究了在保障干燥机出口煤粉湿含率不变的条件下,干燥机进料量、进料湿含率、进料温度与干燥用蒸汽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蒸汽管回转式干燥装置进行褐煤干燥传热实验研究,获得不同工况下的传热特性。实验表明:相同转速下,给煤量从79.04kg/h增加到132.5kg/h,传热系数从35.94W/(m2·K)增加到36.83W/(m2·K)后下降为33.34W/(m2·K);相同煤样条件下,也存在最佳干燥机转速,当转速从0.5r/min增加到3.7r/min过程中,传热系数先增大后下降。通过对工业用褐煤干燥装置进行传热性能测试,获得了放大装置的传热系数。结合因次分析方法和褐煤干燥传热关联数学模型,研究分析了影响干燥传热系数的相关因素。根据实验数据和工程测试数据获得了褐煤干燥传热模型的关键参数,其中a,b,c系数值分别为0.036,0.14和19.77。该模型起到了经验放大和工业验证的作用,对工程设计和计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印尼高水分褐煤为试验对象,采用蒸汽管回转干燥技术对其进行静态、动态干燥试验研究。褐煤干燥速率特性试验表明,褐煤粒径和质量基本相同时,干燥蒸汽温度越高,水分蒸发速率越快,褐煤干燥速率越大;褐煤质量相同时,褐煤粒径越小,干燥时间越短,干燥速率越大;褐煤粒径相同时,褐煤质量越小,干燥时间越短,干燥速率越大;褐煤干燥速率曲线常在煤中水分低于空干基水分前出现拐点,即进入干燥降速阶段。通过对褐煤干燥前后的粒径分布、热稳定性分析可知,褐煤干燥过程伴随着细颗粒煤粉的产生,褐煤干燥后细颗粒煤粉增加了14.87%;褐煤干燥前后TS6分别为10.3%和19.2%,均属于低热稳定性煤,且干燥后褐煤的热稳定性好于干燥前;干燥后褐煤的反应开始温度RI和燃尽指数Cb分别降低了7℃和0.1112,相差较小,均极易着火和燃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油化浆液法CX工艺生产高密度聚乙烯的过程中,装置排出的HDPE母液中含有易自燃爆炸的烷基铝等物质。针对该情况设计母液失活系统中能实现高效混合输送的关键设备——失活器,提出采用轴流叶轮搭配离心叶轮的设计思路,实现物料高速混合反应和离心泵送的功能。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进行轴流叶轮与离心叶轮的流场分析,并建立试验装置,试验得到与数值模拟相近的数据,该设备处理量大于80 m3/h,设备扬程大于15 m。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