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4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瓷隧道窑热平衡和热工测定是考查窑炉的热效率,分析热能损失情况,挖掘节能潜力,进一步提高窑炉热效率,分析窑炉各部位结构参数和操作是否合理,找出存在问题,以便改进生产。近年来许多陶瓷工厂,开展了企业热平衡工作,推动了节能工作的开展,为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准备了条件。取得了很好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陶瓷、电瓷、磨料、耐火材料等工业的不断发展,高温和超高温陶瓷及耐火材料制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因而对窑炉也就越来越要求如何实现高温化。国外的高温窑能达到2000℃多度,我国高温间歇窑早已推广使用,1800℃高温隧道窑国内北京、营口等地也有使用。本文着重从陶瓷高温窑的结构形式、筑炉材料、预热空气、烧窑操作和国外动态等几个方面对陶瓷高温窑炉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节约能源是我国实现四化最紧迫的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尽快地提高能源利用水平,迅速降低能源消耗。热平衡是实现科学管理,节约能耗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热平衡计算,可以了解窑炉能耗情况,用能水平,节能潜力和省能效果。为制定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措施提出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我国是创造陶瓷窑炉最早的国家。从西安半坡村遗址的发掘中,证明远在五千年之前,我们劳动、智慧的祖先就能利用升焰式室形窑烧制陶瓷。后来由升焰式窑炉发展到横焰式的磁州窑和马蹄窑。为了热量有效利用和温度均匀,又进一步发展到倒焰窑、相依窑、阶级窑和轮窑,最后发展成现在的隧道窑。解放前我国隧道窑只有一两座,也未曾正式投入生产。解放后尤其近几年我国  相似文献   
5.
冷却是瓷件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控制瓷件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目前国内各陶瓷厂一般采用的冷却方法是,通过许多对称分布于窑体拱顶上的孔,用鼓风机将热空气从窑内抽出,于是冷空气即通过砌体的各个缝隙,无组织地进入窑内。这种冷却方法的缺点是:窑内往往产生较大的负压,这种负压过高,冷空气就会通过砌体的缝隙进入窑内,致产生有害的气流。而这种气流渗入后的分布位置及量的大小,是很难控制的。过量的有害气流,在窑内会引起局部的温度不匀,这对大型瓷件的冷却是十分不利的。同时,由于在离炉底一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对隧道窑各种气流制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文中并着重指出隧道窑合理的气流制度调节方法。如烟气倒流的克服方法;如何防止大量冷风进入预热带;如何防止热风下串车下;以及正确的装车方法。文章最后列举了国内先进窑炉的气体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8.
氧化錫釉是一种在氧化气氛中燒成的白色乳浊釉跓晒讨醒趸a釉制品易出現开裂現象。有时虽无开裂,但氧化錫釉却被燒跑了(失去乳浊作用,变成透明釉)。下面就談談出現开裂和氧化錫釉被燒跑的原因及解决办法。首先我們来分析一下附图第1条曲綫,从250到750℃这一阶段共燒15小时,此时窰的負压为0.8—1.2毫米水柱左右。我們认为这一阶段升溫过慢,因而出現开裂現象。因为在小火升温阶段,匣缽中泥条及坯体內的水分大量向外蒸发,窰內充滿了飽和的水蒸汽。如不及时将这些蒸汽排出窰外,就会被制品表面吸收,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陶瓷泥浆喷雾干燥工艺,在国内各主要建筑陶瓷厂已得到推广应用。热风炉是喷雾干燥工艺中的主要设备之一,它是向喷雾塔内供送热风的设备。  相似文献   
10.
去年9~11月份,我们对沈阳陶瓷厂隧道窑进行了一次热工测量,通过这项工作,使我们对该窑的结构和热工性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1.窑内温差情况:隧道窑内的温差,包括垂直温差和水平温差。从测量结果来看,垂直温差以预热带最大,冷却带次之,烧成带较小。一般的情况是,窑上部温度大于窑下部温度。预热带垂直温差最大的地方是在废气总引口附近。因为此处负压最大,气体分层现象最为严重。烧成带低温部分的垂直温差较大,高温部分较小。这是因为高温部分的传热主要以辐射为主,制品受热很快,上下温差小。冷却带以窑尾(冷风入口)和急冷孔处垂直温差最大,因为此处冷风直接鼓入窑内,气体分层现象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