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描述了一个强流高稳定性的高频离子源。它能够在10 kV引出电压、36—40kV束能条伴下给出8mA的离子流。在引出电压为7kV,输出流强6mA的情况下,连续运行八小时,束流的最大变化不超过1.3%;在引出电压为4.5kV,输出流强3 mA的情况下,连续运行120小时后束流下降10%。这一源具有83%的质子比。它已用于我校研制的一台ZF-300 keV小型中子发生器上,并可用于其他高压型粒子加速器和氢离子束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陶瓷颗粒的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在火灾以及火灾扑救条件下的外观形貌、抗压强度、质量损失的影响,设计不同配比,结合SEM分析不同掺量下的陶瓷再生混凝土宏观形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基于微观性能,揭示陶瓷再生混凝土强度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陶瓷颗粒较强的耐高温能力使各组陶瓷再生混凝土的耐火性均强于普通再生混凝土.随温度的升高,强度下降越来越明显,温度低于200℃时,各组陶瓷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降反升,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陶瓷颗粒掺量为30%时,再生混凝土的抗高温损伤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废旧瓷砖颗粒的不同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抗冻融循环能力的影响,设计了废旧瓷砖颗粒取代率为0,20%,40%,60%,80%,100%的6组配合比,采用快冻法对6组再生混凝土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分别检测混凝土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模量。以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为衡量指标,评判出最优配比,采用Wiener分布概率方法建立可靠度函数以此来反映最优配比试件的剩余寿命。结果表明,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各试件的动弹性模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质量损失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废旧瓷砖颗粒的替代率为20%时,废旧瓷砖再生混凝土抗冻融循环能力最强,试件最快在经受398次冻融循环后才会失效;随着替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抗冻融循环能力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石粉的活性和掺量,采用单掺和复掺的方式选用不同掺量的激发剂对玄武岩进行激发;对不同掺量激发剂的玄武岩石粉砂浆进行抗压、抗折实验和微观实验.结果表明:单掺激发剂中激发效果最好是掺量为0.5%的Ca(OH)2,其3 d的抗压强度提高38.46%,抗折强度提高4.87%,电镜扫描得出集料-浆体截面过渡区周围及内部有大量针刺状及柱状水化硅酸钙(C-S-H)等凝胶产生;复掺激发剂水玻璃+Ca(OH)2中水玻璃掺量为1.0%激发效果最好,7 d抗压强度提高24.88%,抗折强度提高5.1%,电镜扫描得出集料-浆体截面过渡区大量水化产物呈板状和柱状;未加激发剂胶砂只有水化到后期才会产生大量板状和柱状的胶凝材料,说明激发剂大大加速了水化反应,这是胶砂强度前期迅速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赝火花放电可产生百安培级毫微秒脉冲电子束和安培级离子束。用改进了的雪铲模型研究了赝火花放电过程中的自箍缩动力学机制。计算结果与基本的实验结果相符合。本文还讨论了强流束引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阻锈剂对再生混凝土中钢筋的保护作用,设计了钢筋再生混凝土恒电流通电加速锈蚀试验,对再生混凝土中钢筋进行电化学试验,分析钢筋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计算钢筋腐蚀电流密度,并以腐蚀电流密度作为损伤变量,运用Weibull分布函数建立再生混凝土中钢筋的可靠度函数.钢筋通电加速试验后,对钢筋进行微观形貌观测.结果 表明: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未掺阻锈剂的再生混凝土试件中钢筋表面出现颗粒状的锈蚀物;掺加阻锈剂的再生混凝土试件中钢筋表面出现大量的微裂纹;可靠度为60%时未掺和掺加阻锈剂试件中钢筋失效时间分别为880、2060 h,阻锈剂可以使再生混凝土使用寿命延长至原来的2.34倍.  相似文献   
7.
为了得到氯氧镁水泥钢筋混凝土开裂时的临界锈胀力,基于断裂力学研究了氯氧镁水泥钢筋混凝土在通电锈蚀试验下的断裂性能.根据Glinka-Shen权函数法,利用已知参考荷载下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得到孔边单裂纹方形板的权函数;然后推导出孔边单裂纹方形板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公式;最后,由混凝土断裂准则给出通电锈蚀下混凝土开裂时临界锈胀力的计算公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裂纹长度的增加,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增加,临界锈胀力减小;随着钢筋直径的增加,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减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