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4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馨竹  陈小凯 《当代化工》2016,(11):2537-2540
针对辽河油田注水区块现有颗粒类深部调驱堵剂耐温、抗剪切性能差,成胶强度低,有效期短,压力提升幅度有限等问题,采用丙烯酰胺与天然橡胶胶乳、乙烯基吡咯烷酮通过自由基共聚,经胶体干燥、造粒得到具有良好柔韧性和粘弹性能的柔性凝胶颗粒,并确定了最佳聚合反应条件:单体浓度30%,丙烯酰胺:天然橡胶胶乳:乙烯基吡咯烷酮质量比为1:0.8:0.3,交联剂浓度0.05%,引发剂(甲醛合次硫酸氢钠与过硫酸铵质量比为1:2)浓度0.6%,聚合反应温度65℃。同时确定了用于悬浮凝胶颗粒的凝胶配方体系:聚合物800 mg/L、交联剂400 mg/L、稳定剂80 mg/L,得到了凝胶颗粒现场应用的合理粒径中值为2 mm,最佳使用浓度范围1%~3%。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凝胶颗粒对调驱压力提升作用明显,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注水区块稳油控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高升油田稠油油藏进入蒸汽吞吐开发后期,地层压力下降,原油重质组份增多,原油黏度不断增加,流动性差,不易返排,地层回采水率低。在总结以往驱油增产相关技术措施效果的基础上,筛选出一种耐温性能好的高效驱油剂,该驱油剂与地层液体配伍性良好,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10-5 N/m数量级,极大地增强了原油的流动性。现场试验增油效果明显,平均单井日增油为4.1 t,平均单井累增油297.2 t。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为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高轮次吞吐井驱油助排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由于TI 2与TI 3小层吸水差异大,轮南油田TI油组水窜严重,影响驱油效率。针对这一问题,在调驱配方体系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两个批次9个井组的大剂量整体调驱矿场试验,并对影响调驱效果的诸多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客观上油层厚度大、物性好、连通性强、非均质性弱、亏空大、剩余油富集的调驱井组调驱后增油降水效果好;主观上注水压力低、注采层位对应关系好、多向或双向受效井多、调驱区块独立封闭的调驱井组调驱后增油降水效果明显,调驱剂与地层孔喉匹配性及其设计用量对调驱效果的影响也非常大。该调驱效果差异性对比分析对今后调驱选井和施工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东河油田油藏地层压力高、温度高和地层水矿化度高的特点,选用耐温耐盐聚合物SD7000研究并优化了适合该油藏的凝胶调驱体系,该体系配方为聚合物0.6%+高温交联剂0.3%+稳定剂0.08%+性能改进剂0.04%。评价了温度、矿化度、p H值三个因素对凝胶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胶时间变短,凝胶粘度先变大后变小;对p H值适用范围广,p H值在8~10时,成胶时间较短,凝胶粘度较大;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成胶时间变短,凝胶粘度基本不变;室内封堵实验表明,该凝胶体系封堵率达98%以上,具有一定的堵水作用。该研究对东河油田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升油田是中国第一个正规开发的深层稠油油田,为我国重要的稠油生产基地,1990年进入稠油开发蒸汽吞吐中、后期.本文以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为背景,通过详细地论述油田开发至中、后期暴露出来主要问题和难点的同时,进一步阐述控制稠油开发中、后期产量递减的主要配套技术,以及配套技术的针对性、适应性、在原油稳产中的作用,为类似的稠油油田中、后期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依据不同配比的焦煤、焦煤洗中煤和神木长焰煤配煤制备气化焦,利用低温氮气吸附法、压汞法和扫描电镜分析焦炭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使用FHH模型在p/p0为0~0.5和0.5~0.9的相对压力下分别计算两个分形维数D_1和D_2,分析了配煤对焦炭孔隙分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焦炭的微孔孔径主要分布在0.5nm~1.0nm之间,中孔孔径主要分布在2.0nm~12.0nm之间。随配煤灰分的增加,配煤灰分对焦炭孔隙的形成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焦炭中微孔的孔径分布呈现向孔径更大位置移动的趋势,微孔和中孔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与焦炭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变化规律一致,焦炭大孔数量先增加后略微减少;焦炭孔隙有两种分形特征D_1和D_2,D_1反映孔隙表面的粗糙度,配煤灰分增高导致更多的矿物质在高温分解成球形颗粒析出在孔隙表面,从而使得D_1增大;D_2和焦炭孔体积变化规律相似,随着配煤灰分的增高,焦炭孔隙内部复杂程度先增高后减小,D_2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