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2篇
化学工业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美国洛杉矶市西北140公里门临太平洋的圣巴巴拉市,是一个四季如春美丽的山城,第20届双年度碳素会议于6月23~28日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校园召开。本届会议是在美国碳素协会主持、洛克希德火箭—空间公司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赞助下召开的。到会的有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从事碳素材料研究、生产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440人,是历届参加人员最多的一次。主要国家出席人数为:美国270多人,日本42人,英国20人,法国17人,德国15人,中国12人(包括台湾同胞2人),苏联5人。  相似文献   
2.
石墨化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前言 为了研究碳素材料石墨化时性能的变化和决定最佳的温度规范,有两个理论问题要加以探讨:一是热力学的,即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物料体系中的热力学平衡状态;二是动力学的,即碳素在热处理过程中石墨化的速度。 这就需要测定碳素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容,它们的燃烧热和一定温度下的氧化速度,作为计算石墨化热力学函数的依据,还要测定材料石墨化前后性能的变化,如电导  相似文献   
3.
一、导言在碳素材料的结构研究和生产控制中,越来越经常地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来测定其晶格常数和晶粒大小,从而计算出它的石墨化度。许多学者对石墨化度如何衡量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殊途同归或不同的结论,散见于各有关文献。他们的结论往往表现在他们提出的石墨化衡量方法和计算公式上。一个方面是用(hKL)和(hKO)面的衍射强度的比值,来评价石墨化程度。最初见于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制造高密高强人造石墨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新工艺方案,它是在选择低膨胀系数焦碳并用两步煅烧工艺保证焦碳的低热膨胀的基础上,用微粒干料(或加短纤维)煤沥青粘合,等静压成形,高压焙烧,再经多次高压浸渍—焙烧,使制品视比重达至1.9~2.0(?)/cm~(?)。 这种石墨具有相当高的机械强度、应变率和热导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碳源石墨的特性对静压溶剂-触媒法合成金刚石的影响,提出了静压溶剂-触媒法合成金刚石的机理,包括热力学模型、触媒合金的作用、金刚石的成核和成长、P-T条件对合成的影响。论述了碳源石墨的晶体完善程度、织构、颗粒大小、杂质含量及其他性能对金刚石的成核、长大和物理性质的影响。本文还介绍了几种国外碳源石墨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6.
英国贝纳尔(βernal,J,D.)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石墨的结构,他于1924年提出理想石墨的结构,又称贝纳尔结构。石墨属于六  相似文献   
7.
石墨化度     
石墨化度是衡量炭素物质从无定形炭通过结构重排,其晶体接近完善石墨的程度。层状结构物质的X射线衍射谱中,若仅出现hoo,ool,hko峰时,则该物质只有两维有序排列。在炭—石墨材料中,则只有碳原子网格层面散乱的堆积,称为乱层结构;若出现hkl峰,则该物质就已具有三维有序排列。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生焦两步煅烧、高压焙烧和高压浸渍工艺制取低热胀、高密高强抗热震石墨,品质因数达285cal/cm·s。通过物性测试和结果分析,提出了两步煅烧降低焦炭热胀系数,加压焙烧改善制品结构,提高其强度和热导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碳素材料作为近代工业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丰富的原料资源和相对低廉的价格,使用范围遍及机械、电气、冶金、化工、原子能,宇航工业及其他尘端技术。近30年来,与碳素材料的制造和应用有关的研究发展很快,涌现出许多新的品种,传统产品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它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家族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某些用途来说,碳素材料是不可代替的。例如,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增大,为了适应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对计算速度与准确性的要求,提出一种基于分块延迟插入法的输电网络细粒度并行化电磁暂态仿真方法。该算法充分考虑了输电网络中耦合器件的特性,并对节点电压,支路电流的更新操作采用全盘细粒度并行化处理,使其单步循环的节点电压、支路电流更新的算法时间复杂度降为了常数级,从算法层面上大幅度提高了仿真速度,并结合其细粒度并行性在图形处理器上实现。该文通过与PSCAD在IEEE算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此外,相比节点分析法,该算法有效提升了大规模系统的仿真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