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立武  周大伟  韩古月 《粉煤灰》2006,18(4):20-21,25
介绍用工业废渣硼泥作主要原料,掺一定比例的膨胀剂,生产轻质、高强、保温的硼泥陶粒及配制LC30硼泥陶粒混凝土的试验。  相似文献   
2.
依托南京南站西咽喉区路基工程,经大量CFG桩施工,总结出影响CFG桩超灌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研究成果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加快了工程进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介绍利用农业废弃物(如植物秸秆、稻草等)、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硅渣等)和胶凝材料为主要原料,经粉碎、混合,配以其它辅助及调剂材料,加水搅拌均匀后送入制砖机,生产出适用于地板采暖工程施工用砖。该产品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完工后各项指标能够达到《JGJ142-2004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的要求,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能够有效取代现有的材料及施工工艺用于各类建筑的地热工程。  相似文献   
4.
用工业废渣硼泥生产的硼泥陶粒作为粗骨料,河砂、锰渣为细骨料,掺入一定量的水泥、粉煤灰、聚丙烯腈(PAN)纤维,所研制的硼泥陶粒纤维混凝土外墙板的传热系数较低[1.05W/(m2·10],耐水性好,采用双面配筋技术,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抗弯、抗折、抗冲击性能及吊挂力,造价低廉,安装快捷方便.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解决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制备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文中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总结探讨了提高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措施方法及一般规律。结果表明:水灰比可综合解决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开裂、改善流动性等工作性能的关键因素;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可有效减小混凝土塌落度损失;降低原材料、搅拌过程及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可有效减少或避免高温季节混凝土拌合物温度过高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硼泥陶粒及其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用工业废渣硼泥作主要原料,掺一定比例的膨胀剂,生产轻质、高强、保温的硼泥陶粒及配制LC30硼泥陶粒混凝土的试验。试验说明,利用硼泥陶粒可以配制出LC30轻骨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程结构各方面的发展因素和混凝土材料界的迅速扩大,人们对混凝土结构材料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具有诸多独特效应的纳米材料掺入混凝土中可改善混凝土的力学韧性、智能传感、抗渗耐久等性能。纳米技术将打破了传统混凝土的局限,给混凝土材料带来了崭新的生命力。综述了国内外纳米金属(氧化物)(纳米Ti O_2、纳米Al_2O_3、纳米级镍粉、纳米Cu O等)、碳质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炭黑等)、无机纳米材料(纳米Si O_2以及纳米Ca CO_3)等几种典型纳米材料在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对纳米材料在水泥混凝土中起到的作用和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展望了高性能、多功能性的纳米混凝土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辽阳地区人工机制砂与天然细砂几种不同组合的混合砂来配制商品混凝土,并通过掺加一定比例的粉煤灰和外加剂进行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通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经优化组合机制砂与天然细砂的混合砂配制的商品混凝土的性能可以满足工程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工业废渣硼泥作主要原料,掺一定比例的外加剂,生产轻质、高强、保温的硼泥陶粒,同时配制LC30硼泥陶粒混凝土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地方工业废料硼泥制作成陶粒可以配制出LC30轻骨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10.
与天然骨料相比,再生骨料表面附着一些硬化水泥块,相应吸水率较大,进而导致其机械强度较低。不同品质及掺量的再生粗骨料(RA)对相应再生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也是北方地区工程常关注的问题。采用快速冻融法对比研究了普通骨料混凝土(OAC)、优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HRAC)、正常质量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NRAC)的抗冻性能,同时结合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研究了RA的品质及掺量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RAC抗冻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表明,抗冻融破坏能力高低顺序为OACHRACNRAC;经过250次冻融循环后,NRAC的质量损失率达5.36%,RA掺量为100%时,NRAC相对动弹性模量低于60%,不满足F250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