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10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2篇
能源动力   609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的球囊成形术在治疗糖尿病缺血性下肢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53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病变患者64侧缺血性下肢进行膝下动脉Deep球囊扩张成形术。对比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及足部溃疡的变化。结果53例患者共119支动脉分支接受PTA治疗,50例患者的101个分支成功地开通,技术成功率为84.9%,所有5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足部溃疡均变小,无需截肢。结论膝下动脉的球囊成形术是治疗缺血性糖尿病下肢病变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肠减压管插入技术及在治疗小肠梗阻中的作用。方法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或术前胃肠道减压术在10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中实施了鼻肠减压管插入治疗。治疗在X线透视下实施,鼻肠减压导管经一侧鼻孔插入,在患者体位的配合和配套导丝的引导下,将鼻肠减压管插入至十二指肠屈氏韧带附近或更远处的小肠。结果全部病例鼻肠减压管均顺利通过幽门插入预定位置,平均操作时间16min(10~35min),经导管治疗后所有患者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4例(单纯性肠粘连)症状完全消失,2周后拔除导管;3例患者转手术治疗;3例放弃进一步治疗。在插管过程中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在X线透视下鼻肠减压管插入相对简单,耗时短,在手术前的胃肠减压和治疗单纯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上效果明显,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1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大于70%)成功置入支架,3支闭塞锁骨下动脉中1支成功置入支架,2支闭塞锁骨下动脉未能开通。7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1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5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2~24个月发现1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个月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阻塞性颅外脑血管病,不仅可引起上肢缺血症状,若闭塞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可致同侧椎动脉血流逆流至锁骨下动脉远端供应患侧上肢,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谓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SSS)。为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我院于2004年6月至2007年4月对1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中男9例,女1例。年龄45~75岁,平均66岁。单纯左锁骨下动脉病变7例(闭塞3例,狭窄4例),单纯右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双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9例患者患肢动脉压比对侧低20mmHg 以上,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无明显血压差。8例上肢有感觉异常伴脉搏减弱或无脉,7例有长期头晕病史,5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显示有椎动脉逆流。临床诊断动脉硬化9例,病理诊断大动脉炎1例。1例合并右肾动脉闭塞,1例合并对侧椎动脉重度狭窄,2例合并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1.2使用材料与设备本组选择3种类型的镍钛合金自膨支架,有Protege(EV3,美国)7枚,Precise RX(Cordis,美国)1枚,Maris(Invatec,意大利)1枚。直径8~10mm,长度4~6cm。使用血管造影设备为西门子AXIOM ARTIS FA DSA系统。1.2介入方法1.2.1术前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鞘。用5F猪尾导管、猎人头管、西蒙管或单弯管行主动脉弓及全脑DSA,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形态、范围、侧支循环及其他脑血管供血情况,测量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程度与长度,以便制订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血管支架。对盗血患者行椎动脉造影时可观察到整个盗血过程1.2.2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8F导管鞘。将8F导引管与“y”阀、三通、压力盐水袋连接并排气,在黑泥鳅加硬交换导丝引导下,将导引管置于病变锁骨下动脉近端,送入导丝并越过狭窄段至远端,选择直径8mm、长4cm球囊(Cordis,美国)沿导丝送入狭窄段,用压力泵在6~12atm下扩张1~2次,每次30s左右,间隔1~2min。撤出球囊导管,将支架递送系统再狭窄,后再置入1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同时置入2枚支架后2个月突发脑出血死亡。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局部进展期宫颈癌术前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及病理改变。方法经阴道镜活检证实宫颈癌患者43例,其中鳞癌38例,腺癌5例;FIGO临床分期ⅠB2期14例,ⅡA期5例,ⅡB期23例,ⅢB期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1次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化疗药物为博莱霉素+顺铂+异环磷酰胺,栓塞剂为明胶海绵颗粒。其后择期行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手术及病理所见。结果①介入治疗后CR4例,PR29例,总有效率为76.7%。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间隔时间为肿瘤治疗无效的风险因素,即随着间隔时间延长介入疗效下降。③术后病理显示,镜下表现为肿瘤细胞退行性变,凋亡,肿瘤组织结构松散,周边及肿瘤内大量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部分病例镜下未见肿瘤细胞。宫旁浸润率减低,部分肿瘤分期逆转,术后病理与术前病理比较10例分化程度降低,5例术后未见肿瘤或残余个别肿瘤细胞而不能判定分化,9例分化程度增高,19例无变化。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用于宫颈癌根治新辅助化疗安全有效,可在短期内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并可能降低临床分期,有利于肿瘤根治切除。介入治疗后应尽早择期进行手术而不宜过于延长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介入诊疗后严重并发症肺栓塞的类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的差异,以提高介入医师对此严重并发症的认识。方法收集3所医院1998-2005年介入诊疗过程中所遇到的少见并发症肺栓塞病例,按照栓塞物不同分为碘油肺栓塞和血栓肺栓塞两种类型,就每种类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加以总结。结果3所医院临床诊断介入诊疗后肺栓塞10例,其中肺血栓栓塞5例,肺碘油栓塞5例。5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表现为次日离床活动后突发性呼吸困难伴晕厥,2例死亡,3例经抗休克及局部溶栓治疗痊愈或好转。5例碘油肺栓塞患者表现为术后1~3d出现渐近性呼吸困难,无休克表现,经以给氧为主的综合治疗15~50d症状消失。结论肺栓塞是介入诊疗后的急重并发症,无深静脉血栓史患者也可发生急性血栓性肺栓塞,维持有效循环和溶栓治疗是有效疗法。碘油肺栓塞起病慢,治疗以保证供氧为主,肺内碘油可在1个月左右完全清除消失。肺增强CT对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DSA实用投照角度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旋转DSA图像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成功地开展介入治疗手术;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能够为操作医师选择介入材料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结论合理利用DSA设备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术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SA设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DSA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7.
任何单一疗法治疗胰腺癌都难以获得理想的疗效。目前,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仍以根治性切除为主。放射治疗与手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肿瘤扩散;术中放疗可以缓解疼痛,提高生存率;对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作用仍有争议。区域性化疗理论上有诸多优势,但仍需数据支持。物理治疗和生物治疗在胰腺癌的治疗中也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但只有建立以手术切除为主,联合放疗、化疗、物理及生物治疗的综合治疗体系,才有可能根本改变治疗现状,显著提高长期生存率,并改善生活质量。介入治疗作为重要的姑息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和疗效。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30只,制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髓心减压+生理盐水治疗组;C组为髓心减压+SDF-1治疗组。各组动物均于治疗后8周处死,处死后分别进行股骨头骨密度测定及组织病理观察。结果SDF-1治疗后8周,骨密度明显增高,病理组织学表现血管数目增多,空骨陷窝减少。SDF-1治疗后显示股骨头修复效果明显。结论髓芯减压SDF-1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效果明显,具有较广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颈静脉球瘤术前造影及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颈静脉球瘤经CT和MRI 及五官科详细检查评价,所有患者于术前行双侧颈动脉及患侧椎动脉造影,栓塞供血动脉及瘤巢,7例患者行患侧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以了解Willis环功能,栓塞后48h手术切除颈静脉球瘤。结果14例颈静脉球瘤术前造影和供血动脉及瘤巢栓塞均获成功,肿瘤切除术中出血明显减少,7例颈动脉球囊阻断试验均获成功,3例术中施行颈内动脉结扎术,术后及随访期未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结论颈静脉球瘤术前行供血动脉和瘤巢栓塞及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安全可靠,可作为常规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溶栓方案(最低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点尿激酶10万u/24h)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患者(合并出血性梗死5例,其中病史超过1个月2例,超过3个月1例)进行机械性破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最低量尿激酶10万u/24h静脉窦直接泵点滴48~96h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12例患者应用尿激酶10万u/24h效果良好,9例患者在应用尿激酶10万u/24h,48h复查后增量至25万u/24h),无一例并发或加重脑出血,预后良好。结论改良溶栓方案可有效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规避了大量应用溶栓药物的问题,在达到同样疗效情况下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