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5篇
能源动力   5篇
水利工程   2篇
冶金工业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水管网系统中经常引发瞬态工况,形成大幅度的压力波动,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模拟给水管网的水力瞬态变化过程,分别从给水管网系统的水力瞬变过程的计算模型、边界条件以及分析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水力瞬变模型的给水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实例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用水量中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城市用水量中长期预测结果 ,对于给水工程运行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认为城市中期用水量的预测应采用BP网络预测模型 ,长期用水量的预测应采用灰色预测模型 ,并通过实测验证了BP网络预测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为计算给水管网中非恒定流动运行工况,使系统可以快速平稳地完成工况转换,以非恒定流动理论为基础,分别利用重分阻尼系数法划分时间步长的特征线法和引入摩阻附加项的玻尔兹曼网格法计算给水管网非恒定流动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于某小区给水管网的非恒定流动工况分析中.结果表明,在管网非恒定流工况下,当Re ≤ 7 000时利用玻尔兹曼网格法计算,否则利用特征线法计算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4.
城市给水管网系统模型的校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给水管网系统模型进行校核可提高其可信性和实用性,为此给出了模型校核的整体思路,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调整节点流量和海曾-威廉C值来减少变量个数的方案.算例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曲世琳  彭莉  吴晓琼 《太阳能学报》2015,36(7):1705-1709
为提高太阳能水源热泵的光热利用效率,以非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角度出发通过Fluent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相变蓄热装置中相变材料的选择、蓄热单元及均流孔板在水箱中的布置方式进行模拟分析与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相变蓄热装置后太阳能供暖系统的集热效率由64%提高到94%,COP由2.32提高到6.18。  相似文献   
6.
给水管网中阀门阻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解决给水管网模拟计算中忽略阀门阻力产生的误差,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给水管网中常见阀门——闸阀局部阻力系数与相对开度的数学模型,基于阀门“当量长度”概念,提出计入阀门阻力时给水管网的模拟计算方法,指出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不仅与开度有关,还与管径密切相关;不同管径的阀门,在同一相对开启度下的阻力系数不同。  相似文献   
7.
柴唱  曲世琳  曾璐瑶 《节能》2016,(4):51-56
道路雪后结冰对道路的使用率和安全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道路融雪受到广泛关注。采用道路融雪系统可以解决道路结冰的问题,与传统的机械清除和加入融雪剂的方式相比,应用太阳能蓄热和土壤源热泵耦合的形式进行融雪,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起到了环保的作用。文中主要研究了道路融雪系统的融雪机理,并且在稳态模型的条件下,进行负荷计算和系统的设计。以北京市为例,进行融雪负荷的具体计算,分析了融雪负荷与气象参数和管道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融雪化冰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长距离输水管线的非恒定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瞬变流理论为基础,在对运动方程中的摩阻项进行详细分析后,建立了求解长直输水管线瞬变流动的隐式特征线法数学模型和带有附加项的玻尔兹曼网格法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长距离输水管线的非恒定流动分析中。算例表明,两种方法的模拟结果基本吻合,但玻尔兹曼网格法求解简单,几何边界易处理,流场计算时不需网格转换,能方便地进行编程求解。  相似文献   
9.
涂壤  曲世琳  马飞 《化工学报》2015,66(12):4796-4805
提出一种热泵驱动的住宅用固体除湿新风机组。该机组采用两级除湿和再生,每级由两个除湿板组成,分别位于被处理空气侧和再生空气侧,通过相互交换位置实现连续除湿。热泵系统的制冷量和排热量分别用于冷却被处理空气及加热再生空气。针对该机组建立相应数值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模拟分析各级除湿板位置交换模式(模式1:同时交换位置;模式2:交替交换位置)、转换间隔(TI)、新风进口状态和级数对机组COP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机组存在最优TI,模式2的最优TI是模式1的一半,风量为300 m3·h-1 时模式1的最优TI为8 min,风量为500 m3·h-1时模式1的最优TI为4 min;随着级数增加,机组COP增加;新风进口越干燥、温度越低,机组COP越高。在北京夏季工况和ARI夏季工况下,COP分别高于3.5和5.5。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南京市某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为实测对象,根据实测的逐时负荷数据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负荷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精确地预测一个单元未来24小时的逐时负荷,预测误差为5.2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