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金属工艺   9篇
机械仪表   3篇
水利工程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胜鑫 《电焊机》2013,43(6):56-58,98
为了满足产品要求,在58SiMn、50SiMnVB等钢基体上附上一层铜,不仅要求铜与钢基体实现冶金结合和很高的结合质量,而且要求稀释率极低特点的铜钢感应熔敷焊接的方法。感应熔敷焊接利用感应加热方式使预置在钢基体上的铜环整体熔化并与钢基体发生冶金结合,而钢基体不熔化的一种焊接方法。它既同于熔化堆焊,也不同于钎焊,它既有熔化焊的结合性质,又具有焊接温度低的特点,实现无熔深熔焊。在充分发挥感应加热特点的同时,结合实际生产总结气孔、夹渣、未焊合等焊接缺陷的存在形式及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5CrMnSiA和50SiMnVB等系列高强钢具有热敏感性强、脆硬倾向高、对热输入要求严格等特点,采用热输入集中的TIG多层多道焊.为保证接头质量,采取预热措施,预热温度200℃~250℃,打底焊时选用低碳、低硅焊丝,焊后进行热处理和消氢处理.焊接时严格控制热输入.  相似文献   
3.
李胜鑫 《热加工工艺》2012,41(5):169-170
从降低生产成本出发,并结合生产实际对铜钢熔敷焊接界面进行强度测试。通过产品实际使用效果来看,采用油压机作为压力试验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对于利用感应加热方式使预置在钢基体上的铜环整体熔化并与钢基体发生冶金结合,而钢基体不熔化的铜钢感应熔敷焊接方法是完全能够满足产品性能和使用要求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节能降耗的前提为目标,结合公司生产实际对铜钢焊接界面进行强度验证。通过产品实际使用效果来看,采用200吨油压机作为压力试验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对于利用感应加热方式使预置在钢基体上的铜环整体熔化并与钢基体发生冶金结合,而钢基体不熔化的铜钢感应熔敷焊接方法完全能够满足产品的性能和使用要求。结果表明,界面强度达到要求。采用油压机能够满足铜钢界面的剪切要求,虽然剪切数值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也能够作为最终界面强度判定的数据依据;是能够从宏观上判定铜钢界面结合效果是否达到焊接要求而满足产品设计要求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消除残余应力,节能环保,本文采用频谱谐波振动时效技术,验证了在消除应力方面振动时效技术替代热时效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高破片率钢焊接后振动时效技术具有降低工件残余应力和提高工件尺寸稳定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1.概述 高破片用钢以其机械强度高、淬透性高、硬度高等特点,在兵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兵器设计中作为主要部件的材料选择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该类材料不仅焊接性差,容易产生缺陷,而且焊接通常在材料热处理后进行,因此对满足产品的力学性能和焊接工艺并且有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李胜鑫 《电焊机》2012,42(3):89-91
弹药行业的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涉及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特殊工艺过程。产品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材料和加工处理后追求高强度、高硬度特性而造成焊接性差,焊接生产引起了普遍关注。但是,长期以来焊接质量也停留在完全依靠其后的检验把关,只能从表面的检测结果来判断产品的好坏,不能做到产品全部检测,产品质量缺陷很容易在后续的工序和产品使用中暴露出来。因此在借鉴相关行业的焊接生产质量控制措施,按人、机、料、法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产品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8.
李胜鑫 《热加工工艺》2012,41(10):197-198,200
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利用高压气淬真空热处理炉取代等温淬火,并结合实际产品,实现工件无氧化、无脱碳、无渗碳,达到表面光亮净化、硬度均匀的效果和可控制工件的冷却及变形。最终实现了工艺方式的替代,又满足产品要求,还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清洁热处理。  相似文献   
9.
对推力轴承瓦支柱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复核了推力轴承瓦支柱材料、金相组织和推力轴承瓦支柱整体各结构单元的受力状况,得出了初步结论。图3幅,表2个。  相似文献   
10.
依据铜钢熔敷焊界面出现的局部焊接过热,造成熔敷铜中铁含量的异常增高的状态,分别从焊接转速、焊接时间、感应线圈高度、焊接电流方面对焊接工艺进行分析和优化,进一步确定在不同的焊接加热阶段进行焊接转速的调整,从而更有利于焊接时机的把握,以保持焊接质量的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