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金相检查、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细菌培养、能谱分析及腐蚀模拟试验对某油田三相分离器腐蚀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相分离器水线以下内壁首先发生氧腐蚀,并且在由垢层下闭塞电池引起的自催化效应与细菌腐蚀的协同作用下,三相分离器水线以下罐体内壁加速腐蚀。  相似文献   
2.
为了查找西北油田S135钻杆大面积腐蚀的原因,研究了当模拟试验工况为80℃、pH=10、溶解氧3~4 mg/L、试验周期120h、不同氯离子浓度溶液对S135钻杆腐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试验工况条件下,S135钻杆腐蚀机理均为以氧腐蚀为主的均匀腐蚀,当氯离子浓度含量较低时(10 000~50 000 mg/L)...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冰机蒸发器腐蚀失效的原因,以提供有效地防护措施,通过对某油田轻烃站冰机蒸发器腐蚀工况特征的分析,并运用XRD、SEM-EDS等手段对管束腐蚀穿孔处腐蚀区域进行测试,研究了冰机蒸发器管束腐蚀穿孔的原因。结果表明:冰机蒸发器管束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艺流程改变,设计走管束的轻烃原料气改走壳程,使得原料气中的H2S与混入的O2反应形成单质硫,饱和水以及单质硫的沉积诱发钝化膜被硫化,破坏了316L不锈钢表面钝化膜的稳定性,在基体晶界处发生优先腐蚀形成点蚀源,并在S2-的自催化作用下形成了局部腐蚀穿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电化学噪声技术的原理及分析方法,利用恒电流极化在不锈钢表面制造局部腐蚀坑,通过电化学噪声技术对不锈钢表面局部腐蚀进行监测,并通过微观形貌、线性极化、电化学阻抗对电化学噪声的监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电化学噪声技术能够有效的对局部腐蚀进行监测,且微观形貌、线性极化与电化学交流阻抗的表征测试结果均与电化学噪...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西北油田钻杆在服役中的腐蚀疲劳风险,主要通过模拟钻杆服役工况的旋转弯曲腐蚀疲劳试验,并结合有限元软件模拟,研究了当钻杆表面存在不同缺陷深度时,钻杆的腐蚀疲劳敏感性的规律.结果 表明:在模拟实际钻杆服役工况条件下,当钻杆试样存在腐蚀缺陷深度为0.2 mm、孔径为1 mm的腐蚀圆孔时,钻杆发生腐蚀疲劳风险已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桂晶  左禹 《电镀与涂饰》2014,33(16):677-680
以316L不锈钢为基体,分别采用脉冲电镀和直流电镀法制备了钯膜层。对比研究了脉冲电镀钯和直流电镀钯的微观结构、显微硬度、孔隙率、耐蚀性等性能。与直流电镀钯膜层相比,脉冲电镀钯膜层更为均匀、致密,晶粒尺寸更小,孔隙率更低,显微硬度更高,附着力更强。另外,脉冲电镀钯膜层在80°C的20%H2SO4和20%H2SO4+0.001 mol/L Cl-中的耐腐蚀性均优于直流电镀钯膜层。  相似文献   
7.
采用宏观观察、微波扫描检测技术和ANSYS软件,对塔河油田聚烯烃内衬输油管线的失效类型、失效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聚烯烃内衬输油管线主要失效类型为金属基管穿孔、法兰刺漏、钢包裹刺漏、塌陷、内衬层高温损坏和爆管;腐蚀性介质通过渗透至内衬层与金属基管之间的夹层中,随着服役时间的延长,金属基管发生CO2-H2S腐蚀;地势沉降导致聚烯烃内衬接头钢圈断裂,造成原油泄漏;腐蚀性介质渗透至内衬层与金属基管之间的夹层中,在管线清管泄压过程中,内衬层未完全恢复形变处以及局部划伤处内衬优先发生塌陷;当聚烯烃内衬层运行温度和运行压力超过其设计温度与设计压力时,内衬层会发生高温损坏和爆管。  相似文献   
8.
某输油管线用耐高温聚烯烃内衬服役3个月后出现局部塌陷变形,通过对塌陷变形后的内衬进行拉伸性能与维卡软化温度测试,结果表明塌陷变形后内衬的拉伸强度(19.4 MPa)、屈服强度(18.9 MPa)与维卡软化温度(122.2℃,A50法)均符合技术要求。通过对聚烯烃内衬渗透性测试以及力学有限元分析,明确了内衬塌陷原因为输油管线运行过程中,伴生气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内衬管与金属管夹层内,约83.5 d即达到运行压力(1.6 MPa);当单井管线泄压时,未完全恢复形变处的内衬优先发生塌陷,其塌陷需要的环空压力差(1.4 MPa)比完全恢复形变的内衬降低约46.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