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金属工艺   7篇
能源动力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 对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的比较,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粥样斑块的形态特征。 方法 实验分2 组, 急性心肌梗死组:59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男43 例, 女16 例, 平均年龄60 ±9岁;稳定性心绞痛组:50 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男38例, 女12 例, 平均年龄62 ±10 岁。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通过血管内超声评价斑块的偏心性、线状夹层、低回声血栓、无回声暗区及斑点状回声物质等形态特征。 结果 两组患者斑块偏心性及钙化无显著性差异, 但低回声血栓(急性心肌梗死组15 % vs 稳定性心绞痛组0 %), 线状夹层(37 %vs 4 %), 无回声暗区(31 %vs 0 %), 斑点状回声物质(90 %vs 0 %) 急性心肌梗死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 结论 低回声血栓, 线状夹层, 无回声暗区, 斑点状回声物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斑块的形态特征, 可以证实斑块破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X 综合征患者心房起搏状态下心肌血流分布特征和微血管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定量心肌超声显像(MCE) 测定25 例X 综合征患者在心房起搏状态下心肌血流分布特征和微血管功能状态的变化。测定前对所有患者进行活动平板运动实验(Bruce 方案), 将运动中出现前壁ST 水平或下斜型压低患者分配在X 综合征组(X 组, 男5 例,女6 例, 平均年龄52 岁), 而无ST 段变化的患者为对照组(男7 例, 女7 例, 平均年龄46 岁)。基础及心房起搏(150 bpm, 共3 min) 后即刻测定前降支区域心内膜和心外膜下心肌灰阶比值(ED/EP)。结果 心房起搏可诱发所有X 综合征患者出现胸痛及ST 段压低, 而对照组则阴性。起搏后即刻X 综合征患者ED/EP 比值显著降低(0.98 ±0.10 ~ 0.76 ±0.17, P <0.01), 而对照组则无变化。结论 运动负荷状态下心肌血流分布异常是导致X 综合征患者出现胸痛和ST 段压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CBA) 和切割球囊联合血管内放射(IBT) 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S R) 的可行性, 并比较两组的疗效。方法 对41 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47 处病变随机分成3 组, 对照组12 例14 处病变,仅以普通球囊扩张治疗;CBA 组14 例15 处病变,主要以切割球囊治疗;CBA +IBT 组15 例18 处病变, 以切割球囊联合血管内放射治疗为主。随访6~8 mon, 观察终点为观察期间出现心绞痛(AP) 伴随同以往相似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梗死(MI)、目标血管病变处的血运重建(TLR)、非目标血管病变处的血运重建等(N TLR)。如无以上情况, 则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对比3 组的参照血管直径(RVD)、最小管腔直径(MLD)、即刻所得(AG)、后期丢失(LL)、丢失指数(LI) 等参数, 并观察其再再狭窄(RRS) 的情况。结果 3 组的AP、MI、TLR、N TLR的发生率相似, 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BA组和CBA +IBT 组的LL、LI、RRS 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CBA 组的AG 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并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BA 和IBT 均能有效的防治IRS, CBA 的疗效似更优于CBA +IBT。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后血清炎症标志物C 反应蛋白(CRP) 的变化, 并研究术后CRP 浓度与远期临床疗效的联系。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UA) 患者47 例, 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PTCA 术前、术后48 h 及术后1 w k 血清CRP,随访9 mon 内临床再狭窄发生率, 比较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之间血清CRP 值。25 例冠脉造影(CAG)术前、术后48 h 的血清CRP 作为对照。结果 PTCA术后48 h CRP 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 而术后1 wk CRP 值和术前无差异, CAG 术前、术后的CRP 无显著变化。随访期间有13 例患者诊断为临床再狭窄, 其术后48 h CRP 较非再狭窄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PTCA 术后48 h 血清CRP 较术前显著增高, 与PTCA 术后远期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左室ETR 及其亚型的变化。方法 用125 I-ET-1 建立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的放射配基分析法, 进行饱和结合试验, 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左室心肌ETR 及其亚型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1) 放射配基分析法检测ETR 的基本实验条件为:37 ℃ 孵育60 min, 膜蛋白投放量以20~40 μg 为佳;(2) ET-1 及非选择性拮抗剂bosentan、选择性拮抗剂BQ123、BQ788 等均能竞争抑制125 I-ET-1 与内皮素受体的结合, 而去甲肾上腺素则不能抑制;(3) 正常大鼠左室内皮素受体数量为(92.21±34.34) nmol·kg-1protein, K d 值为(0.04±0.01) nmol, 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左心室内皮素受体数量明显减低, K d 值则无明显变化;内皮素受体亚型A 和B 的比例不论在正常还是在心肌病大鼠均接近2:1, 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放射配基分析法用125 I-ET-1 可以特异地检测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左室内皮素受体较正常SD 大鼠明显降低, 但A 和B 两种受体亚型的比例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抗心肌缺血新药曲米他嗪与传统抗心肌缺血药结合治疗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2 例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经临床及运动试验证实其心肌缺血后入选, 予曲米他嗪治疗12 wk 后复查运动试验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与试验前相比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P<0.01), 运动至心绞痛发作时间明显延长, ST 段压低程度亦显著改善(P 均<0.01), 患者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 曲米他嗪与传统抗心肌缺血药物联合使用时有显著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增加运动耐量,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血管内皮损伤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 后的急性与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PTCA 术对血管损伤和缩血管物质的影响。方法 44 例单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 狭窄的患者, 被随即分配到单纯球囊扩张(BA) 组(11 例), 血管内放射治疗组(VBT, 14 例)及支架组(19 例)。于PTCA 术前及术后即刻, 术后4 h 和24 h 从冠状窦取血, 分别测定内皮素1(ET-1), 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 及vW 因子(vWF)。7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所有PTCA 患者术后即刻ET-1 水平显著增高, 而ANG Ⅱ及vWF 水平在PTCA 术后4 h 开始明显增高。BA 组、VBT 组及支架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状窦血中ET-1 及ANG Ⅱ、vWF 水平的改变反应了PTCA 术对血管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