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金属工艺   1篇
矿业工程   26篇
无线电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基于遥感影像的水体提取方法存在水体提取不完整和误提的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SPOT-5多光谱影像的矿区塌塘水体提取方法。在利用波段合成增加一个可用波段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水体提取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并基于决策树分类器和改进后的方法进行矿区水体的四级提取,保证了水体提取的完整性,同时减少了误提率;最后利用实测数据对水体提取的精度进行了评定。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决策树分类器的水体提取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满足矿区实际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预测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带开采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控制地表沉陷、保护地面建筑物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同时也是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测是进行建筑物下条带开采设计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实测数据,建立了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预测参数与条带开采宽度、层间距、上下煤柱空间位置关系等的关系,为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预测参数选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D-InSAR监测开采沉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ERS1/2影像,针对沛城矿二二采区,利用DORIS软件进行了D-InSAR处理,得到该采区的下沉值,并在与实测下沉值进行对比后,得到了实测和D-InSAR监测下沉值之间的差值与距离的关系式,根据该关系式对D-InSAR监测下沉值进行修正,获得了与地面实测相近的地面下沉,从而证明D-InSAR用于开采沉陷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差分InSAR)技术仅能获取雷达视线向(LoS)一维形变信息.通过分析LoS向形变的三维空间合成模型,研究了融合多源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求解建筑物三维形变的模型与算法.该算法利用具有不同空间几何的SAR影像获取目标在不同LoS向的形变信息,联合求解目标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三维算法反演的垂直向位移(即下沉)与水准数据相互吻合,均方根误差为士10 mm;东西向水平位移场符合开采沉陷规律.由于卫星采用极轨飞行,使得三维算法对南北向位移不敏感,反演精度差;由三维位移场计算的倾斜值以及东西向水平变形与实测值间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1,±0.06 mm/m.  相似文献   
5.
目前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检测开采沉陷盆地主要依靠地下开采资料或人为目视解译,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针对大范围InSAR干涉图的开采沉陷盆地检测网络(Deformation Basin Detection Network, DBD-Net);同时,为了训练该网络,利用矿区的真实差分干涉图数据和模拟干涉数据建立了开采沉陷盆地样本库,在神东矿区和兖州矿区各选取3幅不同时间基线的差分干涉影像对网络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DBD-Net在大范围InSAR干涉图中对开采沉陷盆地的平均检测准确度为81.87%,漏检和误检区域大多是噪声严重污染和特征不明显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开采损害鉴定中缺乏实测数据,仅靠预计结果划定开采影响边界位置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分布式目标In SAR(DS-InSAR)和概率积分法(PIM)的开采损害鉴定方法,该方法利用快速同质点选取、特征值分解、分时段累加等方法提取研究区长时序地表形变信息,对概率积分法预计边界进行验证和修正。以153景Sentinel-1A影像为数据源,获取了研究区2016年7月至2021年10月期间的地表沉降信息,结合概率积分法,划定了开采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村庄内最大下沉值约为576 mm,煤矿3个工作面的开采对村庄影响较大,开采影响边界位于村庄南部。融合DS-InSAR和PIM的方法划定开采影响边界得到了矿村双方共同认可,为开采损害鉴定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InSAR拓展和融合技术在矿山开采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InSAR及其拓展技术和融合技术在矿山开采监测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认为该技术在矿区的应用不只限于地表沉陷监测,而且还可在矿区尾矿石失稳效应及自燃监测、矿区地形图的修测补测、违法矿井开采监测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InSAR技术在矿山开采监测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8.
长壁老采空区残余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深入分析老采空区残余沉降机理的基础上,认为采动破裂岩体空隙是老采空区残余沉降的主要诱因,采用国内外得到的有关破裂岩体应力应变关系及采动破裂岩体高度计算方法,建立了老采空区残余下沉系数计算方法,分析了残余下沉系数与覆岩岩性、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及建筑物载荷的关系。研究表明:①当开采厚度相同时,开采深度越小,残余下沉系数越大,说明后期可能产生的地表残余沉降越大;当开采深度相同时,开采厚度越大,残余下沉系数越小;②在建筑载荷与原岩应力比相同情况下,开采深度越小,下沉系数增加量越大,对老采空区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9.
我国井工煤矿量大面广,地下开采隐蔽性强,现有的人工调查、遥感探测、现场实测等方式难以满足大范围开采沉陷区自动识别实现要求,不利于实现高效监管、动态监测。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U2-Net的广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开采沉陷区自动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各种形变梯度和噪声水平的模拟数据集训练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使其能够实现由差分干涉图一步输出包含开采沉陷位置信息的二值矩阵。试验表明:U2-Net的平均像素准确率(Mean Pixel Accuracy,MPA)和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分别达到了0.916 3、0.911 9,均高于试验中的其他2种模型,能够更好地抑制噪声,突出形变信号。在覆盖神东矿区不同时间间隔的In SAR干涉图上,U2-Net自动识别了覆盖面积超过54 600 km2的干涉图,检测出了多处边界信息清晰平滑的沉陷区,识别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2.45%。结果表明:对比其...  相似文献   
10.
针对DIn SAR技术易受时空失相关、大气相位延迟等影响的问题,应用小基线集(SBAS)技术对9景ALOS PAL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采动区中村庄区域在2007-2011年的累计沉降量。结果表明,在影像获取的时间段内该区域最大下沉值超过800 mm,SBAS监测结果小于600 mm沉降值与水准测量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0.98,最大相差19.8 mm;根据测量点的时序沉降分析,应用SBAS技术监测矿区移动盆地边界及建筑物区域地表移动临界倾斜值所在区域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