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201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M(1,1)模型的关联度检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灰色关联分析中存在不合理下限,提出了对不合理下限的的调整方法,由此得出关联度分析不适合对GM(1,1)模型进行了检验,以及指出同量风数列的无量纲化处理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船体形状对吊舱推进器的影响,研究了船后伴流中吊舱推进器的水动力性能.船后伴流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分析,吊舱推进器的水动力性能用面元法研究,吊舱和螺旋桨的相互影响用迭代方法求解,用蒙瑞诺解析公式计算螺旋桨和吊舱之间的诱导速度,结合船尾伴流的计算结果分析船尾伴流中吊舱推进器的水动力性能,并对船后不同位置吊舱推进器的水动力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船尾伴流会降低吊舱推进器的效率,吊舱推进器距离船体越远,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螺旋桨尾流场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螺旋桨尾流场的分布规律,用数值方法计算了螺旋桨的扰动速度.在质量守恒定理和动量守恒定理的基础上建立不可压缩流体的控制方程.在数值计算过程中,采用了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分析了螺旋桨的推力、扭矩以及表面压力分布情况.对螺旋桨的尾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给出了在不同进速时螺旋桨诱导的径向、周向以及轴向诱导速度.分析了螺旋桨诱导速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和进速系数之间的关系.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进速系数越大,螺旋桨自身形状对其诱导流场的影响越大;进速系数越小,螺旋桨转速对其诱导速度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4.
自21世纪以来,太赫兹技术因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扶持而取得迅猛发展.介绍液态水分子网络在太赫兹波段的振动和弛豫模式,以及太赫兹波与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评述基于此机理太赫兹在生物医学,尤其是关于癌症检测领域的发展与挑战,介绍了本课题组目前开展的工作.展望围绕太赫兹波与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研究与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模拟试验初步探讨了电解铜粉氧化的机理,寻找了生产、贮存过程中影响铜粉氧化的各种因素。确认电解铜粉在潮湿空气中所发生的氧化现象(指肉眼所见到的),主要是由铜粉颗粒表面发生电化学作用的结果,生成物疏松地沉积在铜粉颗粒表面上,对氧化过程继续进行几乎没有阻力。在电解铜粉颗粒表面上形成电化学的氧化过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铜粉颗粒表面水膜的形成;2.铜粉颗粒表面上电化学的不均匀性。只有针对形成这两个必要条件的因素,采取限制措施,才能阻缓氧化速度,延长铜粉贮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超应力技术用于解决碟式分离机转鼓材料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能要求的矛盾。利用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和模型试验的结果,分析讨论了转鼓超速自增强的机理及其特殊性。认为材料的强化作用是主要的,而应力均化作用有限,不同于压力容器及叶轮的自增强。文中还对转鼓零件超速的自增强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作者提出的用于分离机转鼓及其它高速回转零件弹塑性应变测试的一种新方法——分别测量法,经对两只分离机转鼓顶盖模型进行了测试,效果良好。该方法简便易行,有利于多点测试,不受集流环通道数目的限制。与常规的跟踪测量法相比,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产生的误差,故弹塑性应变测试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新型POD推进器尾涡模型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一种POD推进器水动力性能的数值计算方法,改进了其螺旋桨的尾涡模型.应用简单尾涡松弛方法,计算了不同进速系数下尾涡线螺距角分布,进而根据计算结果找出了尾涡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尾涡螺距角与几何螺距角及进角之间的关系,并以解析式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建立了改进的尾涡模型.为检验其有效性和适用性,选用两只螺旋桨进行了实例计算,并与试验结果及旧尾涡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与旧的尾涡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采用新尾涡模型得到的水动力性能比旧模型更接近于试验数据,表明其计算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而计算结果与两只POD螺旋桨试验数据的比较表明,采用新尾涡模型计算得到的螺旋桨水动力性能和试验结果均很接近,说明新尾涡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超应力技术用于解决碟式分离机转鼓材料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能要求的矛盾。利用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和模型试验的结果,分析讨论了转鼓超速自增强的机理及其特殊性。认为材料的强化作用是主要的,而应力均化作用有限,不同于压力容器及叶轮的自增强。文中还对转鼓零件超速自增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作者提出的用于高速回转零件弹塑性应变测试的一种新方法——分别测量法。经过对两只分离机转鼓顶盖模型进行测试,效果良好。该方法简便易行,有利于多点测试,不受集流环通道数目的限制。与常规的跟踪测量法相比,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产生的误差,故弹塑性应变测试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