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4篇
矿业工程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类型的贝氏体组织对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低碳贝氏体钢是高强度、高韧性、多用途的新型钢种,它的出现是社会需求和现代冶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低碳贝氏体钢已经在工程机械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实际生产中得到的低碳贝氏体钢并不是由单一贝氏体组织组成,往往是多种显微组织并存,因此并不能直接体现钢的力学性能与贝氏体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针对这一情况,以低碳Mn-B-Cr-Mo-Nb钢为研究对象,在国内某钢铁公司进行控轧控冷试验.通过对终冷温度的控制,分别得到由全部粒状贝氏体,全部板条贝氏体以及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组成的3种不同类型的低碳贝氏体钢.经过对这3种不同类型的贝氏体钢进行拉伸和冲击试验后发现:在化学成分相同的条件下,粒状贝氏体钢的强度最低,韧塑性最好;板条贝氏体钢板的强度最高,韧塑性最差:由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组成的钢,其强度、韧塑性居中.由此可知,终冷温度对热轧钢板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很大,通过对中温转变组织的控制,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低碳贝氏体钢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对在运行条件为514℃、15.6MPa下爆裂的12Cr1MoV高温导汽管进行了失效分析。结果表明:钢中的珠光体球化、爆裂处附近的碳化物析出致使局部区域蠕变空洞连成串,形成了微裂纹造成了导汽管的失效。为防止再次出现爆裂,应严格控制导汽管的工作参数,避免在过高气压条件下运行,同时加强对管材的定期检测.  相似文献   
3.
水溶性303A铜钎剂的研制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适用于自行车等行业铜钎焊钎剂303A的研制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该钎剂不含任何氟化物,其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国内同类产品,达到国外同在产品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4.
综合分析了硼提高钢材淬透性的机理,认为硼提高钢材的淬透性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初始阶段主要是硼原子在晶界处的偏聚,阻碍了晶界处新相的形核,使钢材的淬透性提高,而随后阶段是由于硼原子进入α—Fe的结点处,使应变能提高,亦使新相形核困难,从而提高了钢的淬透性.  相似文献   
5.
预渗及稀土在膏剂渗碳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预渗和添加稀土的方法可以提高膏剂渗碳的速度。催渗的速度与预渗时间、稀土种类、稀土加入量有关。随渗碳时间的延长,稀土催渗率下降。本试验还对膏剂渗碳的渗剂进行了优选。不装箱膏剂渗碳适用于大件生产及工件的局部渗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及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全面论述了机电学院在机械类应用型本科方面的专业建设经验,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应用型本科的办学规律,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工件渗硼试验中,发现了一种反常现象。渗碳后再进行渗硼,虽然工件表面含碳量大为增加,但渗硼速度不但不减,反而显著增大。此后又发现低温氮碳共渗亦能提高钢件的渗硼速度,更可贵的是氮碳共渗不仅能提高渗硼速度.而且还可以显著提高钢件渗金属的速度。  相似文献   
8.
低温渗硼催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18Cr4V和4Cr5MoSiV高合金钢,通过预先氮碳共渗,可以实现在570~580℃下的低温渗硼。渗硼后这两种钢表面的显微硬度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尤其是W18Cr4V高速钢的渗硼层显微硬度,可高达1700HV0.1以上。  相似文献   
9.
对影响扩散的各种因素与化学热处理的关系进行简要归纳与讨论,指出在化学热处理中,当渗剂固定时,分解和吸收一般都不会成为控制性环节,而扩散将成为化学热处理渗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16Mn U型钢亚温淬火后的形变强化性能,结果表明:16Mn U型钢经820℃×30分钟水淬 200℃回火后,具有较好的形变强化性能,适合于工程应用。影响其形变强化性能的主要因素为淬火加热温度,其次是钢中的碳、锰含量及回火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