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篇
轻工业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1.
针对实际工况中常见的具有平移和绕质心转动两个自由度的无阻尼主系统,提出了一种二自由度动力吸振器,通过对吸振器刚度和阻尼的优化,使主系统获得良好的减振效果。用位移、加速度、角位移和角加速度对主系统振动进行评价并作为优化目标。采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解决4个优化目标、3个设计变量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得到含有60个解的Pareto最优解集。用熵权TOPSIS法对Pareto最优解进行排序,选取最优解作为动力吸振器优化设计的解。对动力吸振器进行仿真分析,频域仿真结果和随机激励下的时域仿真结果表明:参数优化后的动力吸振器使得主系统的4个振动评价指标均大幅降低,二自由度动力吸振器的振动控制效果良好,NSGA-Ⅱ和熵权TOPSIS联合优化方法适用于二自由度动力吸振器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升参数型动力吸振器的吸振效果,文中提出一种用于控制杆纵向模态振动的连续参数型悬臂梁动力吸振器。分析了杆纵振和吸振器弯曲振动的模态参数;建立广义坐标下杆-动力吸振器耦合振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得出传到基础的力与激振力传递率的解析表达式,得到连续参数型动力吸振器进行模态振动控制需满足的条件,给出吸振器的设计实例;分析了吸振器的吸振效果,探讨了安装位置对吸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参数型悬臂梁动力吸振器可同时控制杆的多阶模态振动,并给出有效吸振的频率范围,将吸振安装到杆的前端,可增大有效吸振带宽。  相似文献   
3.
该文介绍一种电、液控制的新型无级变速作动系统。该系统采用具有溢流阀特性的夹紧力控制阀控制主油路压力,以稳定整个系统压力平衡,其压力直接供给被动带轮液压缸,此压力经过速比控制阀后,给主动带轮液压缸提供压力。整个系统的控制油路压力由皮托管系统和电磁阀控制,其中速比控制采用一种采用步进电机控制的具有正重叠双边节流阀特性的速比控制阀。此电液控制无级变速作动方案有结构简单可靠,响应快速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对三自由度主系统动力吸振器进行理论研究。根据三自由度系统简化模型,利用微分方程的叠加原理,推导三自由度主系统受简谐激励时传到基础上的力与激励力的力传递率解析表达式,得到耦合动力吸振器后系统力传递率解析表达式;根据所推导公式,分析动力吸振器质量比、固有频率比和阻尼比对力传递率的影响,得到吸振器各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解决了三自由度主系统动力吸振器的参数选取问题,为多自由度主系统动力吸振器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车辆防误踩油门装置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交通安全问题亦日渐突显,面对频繁发生的驾驶员误将油门踏板当作制动踏板而引起严重交通事故的现象,防误踩油门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分析驾驶员误踩油门的原因并对国内外的汽车防误踩油门装置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对防误踩油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用于主动式动力吸振器的开环控制方法,使输入主系统的净功率流最小。首先,基于叠加原理,推导输入主系统净功率流的解析表达式,针对特定的系统,计算净功率流值,搜索各激励频率下净功率流的最小值及其对应的主动控制力,对主动控制力进行曲线拟合,得出主动控制力与激振频率的函数关系,即为主动力控制率;最后,对主动式动力吸振器进行频域和时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方法的主动式动力吸振器相比于被动式动力吸振器,具有更好的吸振效果和更宽的抑振带宽。对功率流理论及动力吸振器主动控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结构噪声产生的机理,分析测量的原理和技术,以及控制结构噪声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理论分析表明,管道有源消声器在低频段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本文对单频管道噪声的有源抵消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车用有源消声器的最终开发和研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把实测和理论推导有机的结合起来,给出了一种精度较高的最大载荷的 求解方法,该方法对多工况及多参数的求解也具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管道有源噪声控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次源声反馈及系统非理想响应,从传递函数的角度分析了由于二者的存在单纯的延时环节和反相环节难以取得理想的降噪效果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