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数值分析,对作者提出的新型凹面齿圆柱蜗杆付及其它凹面齿圆柱蜗杆付的啮合质量指标(瞬时接触线,啮合区,一类界限曲线,二类界限曲线,诱导法曲率,瞬时接触线方向与合速度方向的夹角等)进行了研究,论征了该蜗杆付除具有工艺上的突出优点外,其啮合性能还优于其它凹面齿圆柱蜗杆付。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用杯形砂轮加工凹凸齿圆柱蜗杆时,砂轮与蜗杆不发生干涉的条件。根据齿轮啮合原理给出了不发生干涉时,确定最小砂轮半径的公式和方法,并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简易方法的近似公式,为实际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也适用于凹面齿圆柱蜗杆的加工。  相似文献   
3.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tudy of improving both the load-capacity and manufacturing accuracy of Concave-convex profile cylindrical worm-gear pairs by using annular grinding wheels. Ⅰ.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orms It is in Fig.1 that a grinding wheel arbor is mounted crossing a grinding worm shaft with each other at right angles, The transverse profile α—αof the grinding wheel consists of two circular arcs which are tangential to each other. The radii of the two circular arcs are ρ_1 and ρ_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4.
鉴于目前加工凹面齿圈柱蜗杆的刀具只限于蜗轮飞刀的设计计算方法。本文提出蜗轮滚刀的设计计算方法,从滚刀参数的选择,滚刀齿形的检验,加工Ⅰ和Ⅱ型凹面齿圆柱蜗杆付蜗轮滚刀齿形的设计计算方法等方面论述,并建立了数学模型;最后举例验算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可供设计蜗轮滚刀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一种不用离合器而采用轴线摆动的蜗杆及齿轮组合而成的离合传动机构、它本身既是传动机构,又是离合机构,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之优点。宜用于位置受限制,离合频繁、不便采用离合器的场所。本文同时还介绍了设计此种机构时,摆动轴线偏心应放置的方位及偏心量e与齿轮模数、蜗杆模教及齿轮中心距间的关系,以保证接合时不会产生碰撞冲击。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联轴节是机器上常用的一个机件,由于生产上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对联轴节提出如下的要求:(1)起动容易和起动平稳,能吸收振动,冲击小;(2)能超安全保险作用;(3)允许按装误差大(允许各种偏移大);(4)结构简单,价钱便宜等。离心式钢珠联轴节是能满足以上的要求的,特别突出的是此种联轴节由于负荷是逐渐加到电机上去,电机容易起动,起保护电机之作用(可延长电机之寿命),同时也可以增加零件的寿命,故将它应用于生产中是有很大的经济意义的。此科研课题会直接在苏联专家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砂轮轴与蜗杆轴垂直交错磨削的ZC型蜗杆[1]得到迅速的推广,本文介绍了该传动的蜗轮滚刀检验样板的廓形计算方法,供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理论及生产实践证明,凹面齿圆柱蜗杆较普通圆柱蜗杆(ZA、ZN蜗杆)在承载能力及传动效率方面都高得很多。当前国外应用最多的凹面齿蜗杆是尼曼蜗杆(我国称ZC1蜗杆)及ZC2型蜗杆。国内一些厂家正进行研制,以代替进口设备的备件。由于这两种蜗杆在磨削时其砂轮修整器的调整过程复杂,并难以保证齿形精度的一致性和初始啮合区域的位置,常采用研磨或刮研,影响传动质量和生产效率。为了提高加工精度及简化调整机构、调整过程,笔者曾提出用杯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有限元法对ZC2型蜗杆传动进行了全膜等温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绘制出了一部分不同啮合位置时接触线上的压力和油膜厚度分布图,计算结果表明:在啮合区啮入端(包括旋入端和旋出端)上接触线的润滑条件较好,在啮合区啮出端的接触线上的压力分布呈“乌鞍形”,旋出端的润滑条件比旋入端好,而在啮出端的润滑条件最差。本文还在开式加载试验台上,用电阻法对ZC2型蜗杆传动进行了弹流膜厚变化规律的定性测试,得到不问转速,不同扭矩下膜厚的变化曲线(用电流变化的曲线来显示),试验结果所显示的变化规律与理论计算分析基本吻合,为进一步改善其润滑条件而采取的措施(如可控修形)提供了理论和试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继西德尼曼教授提出的HOLLW蜗杆齿形—ZCl型和李特文教授提出的HOLLW蜗杆齿形—ZC(?)型之后,又提出了一种新的HOLLW蜗杆齿形——砂轮轴与蜗杆轴交错角为90°磨削的HOLLW蜗杆。文章对新齿形和新的工艺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其齿形、瞬时接触线,啮合区、两类界限点曲线、诱导法曲率、润滑角等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