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机械仪表   9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CATIA的渐开线直齿轮的参数化建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运用三维软件CATIA建立渐开线直齿轮的参数化三维模型。通过f(x)方式输入齿轮的基本参数,通过GSD模块中的fog方式输入渐开线参数方程并生成渐开线,建立了齿轮的参数化模型,并对后继的应用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利用已有下位机的两个DB-9串行通信端口,以及厂家提供的联机状态下上、下位机之间的通讯协议,在上位机上开发出一套控制程序。本文旨在介绍此应用程序的开发方法及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液压无级转速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液压无级转速系统建立了动态特性数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稳定边界PID控制算法和双闭环反馈控制的转速控制系统具有稳定性好、响应迅速、抗负载扰动能力强的特点,为液压无级转速控制系统的设计、校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Matlab/Simulink搭建异步电机模型,将SPWM波代替正弦电压源并且构建SPWM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三角波频率越高,电流波越圆滑,越接近正弦波,验证了正弦电压源下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换挡操纵系统是实现变速器自动换挡的重要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操纵性和乘坐的舒适性。文中首先介绍了常见自动变速器换挡操纵系统的类型,分析了各种换挡操纵类型的基本控制原理,并指出了各种换挡操纵装置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电磁离合器的新型自动变速换挡操纵装置,并着重对新型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换挡控制进行介绍,最后分析了该自动换挡操纵装置的优点。经研究表明,此种新型自动变速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容量估算方法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容量估算方法。首先在整理NASA锂离子电池数据集后,得到不同健康状态下电池的容量增量曲线峰值。其次将健康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其降维处理,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值,对锂离子电池容量进行预测。最后在NASA不同型号的电池上应用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在不同训练量的情况下准确估算4种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其估算的方均根误差小于2%,且与未使用遗传算法优化的预测结果相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介绍了助力特性曲线的确定方法和模拟PID控制的基本原理.为便于ECU控制,通过离散法把模拟P1D控制转换为增量式PID控制方法,再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PID仿真模型来分析增量式PID控制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自走式电源车的市场急需和现有移动电站电源电压和电流负荷特性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发动机利用率低、绝大多数不能自走、功能单一、适应使用地域较小等诸多问题,在现有自走式移动车辆底盘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借助ANSYS、ADAMS和Matlab计算机分析处理软件,优化匹配发动机和传动系,研制发动机电子调速系统,合理配置橡胶履带行走机构,装备多种施工现场辅助装置,开发制造100kW系列高稳定全路面多用途自走式电源车。并对整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进行了模拟仿真与优化,明显提高电源的负荷稳定性、电源车的通过适应性和利用率,扩大适用区域,样车经国家有关质检机构试验鉴定,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标规定要求,现已稳定批量生产并得到用户好评。  相似文献   
9.
在轴平面上设计网格结点,映射到修形齿面上,得到齿面上的网格结点,该模型可以更精确的表达齿面特征.用该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只需输入齿轮的基本参数及修形系数便可以得到;整个齿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简化了斜齿轮有限元建模过程.  相似文献   
10.
空调客车内部流场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型空调客车,应用κ-ε紊流模型及贴体坐标,采用SIMPLE算法计算了室内气固耦合传热问题,采用Monte Carlo法分析计算了太阳透射辐射在车室内固体表面引起的附加热流变化,对空调客车室内气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实验测定对比分析,数值计算值与测定值基本吻合。研究结果表明:乘坐区乘客头部高度水平面内温度分布均匀,比较理想;回风口下方区域的温度和驾驶区司机头部温度偏高,对热舒适性不利。研究结果为改善车内人体冷热舒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车内气流组织优化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