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1篇
冶金工业   4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基于静力载荷试验,对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分体箱梁进行了模型修正及参数分析。对梁厂预制小箱梁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并采集数据;利用Ansys建立小箱梁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基于试验数据对数值模型作出优化修正;针对修正后的小箱梁进行参数分析,以选用的功能函数评价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分体箱梁抗裂参数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腹板厚度对于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分体箱梁的正截面抗裂性能影响相较其它几何参数更为明显,施工过程中应予以严格控制;混凝土弹性模量在材料参数中影响效果较其它更为明显,因而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等工艺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承受非均匀拉伸矩形薄钢板的横向皱曲现象,既存在于汽车零件冲压成形制造中,也常见于薄带钢生产制造(尤其连续退火和热镀锌)中,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力学问题。文章认为矩形板宽度方向局部区域张力集中诱导生成的压应力是这一力学现象发生的主因,通过利用伽辽金变分与泛函分析原理给出了一种收敛性好、速度快的求解矩形方板弹塑性状态下应力场与屈曲临界应力的一种迭代算法,讨论了板的几何尺寸、拉伸非均匀度、材料性能对弹塑性状态前屈曲应力场的影响,根据临界载荷最小原则对皱曲区域进行了合理优化,同时结合有限元仿真和常温态非均匀拉伸实验,验证了解析计算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4.
带钢高温态横向瓢曲的理论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连续退火生产线上处于高温态的薄宽带钢的横向瓢曲的生成机理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认为传统认知的横向瓢曲是横向温差造成的所谓“热瓢曲”的论断并不正确,带钢横向瓢曲的主因是由于带钢宽向中部局部区域张力集中导致不均匀拉伸变形造成的局部屈曲,即类同于冲压成形中的起皱皱曲变形,并通过解析分析和数值计算研究揭示出带钢横向瓢曲变形过程的力学规律;借鉴YBT试验方法,以冷态下的板料不均匀拉伸试验验证了解析分析方法和数值计算模型的正确性;研究提出了抑制连续退火炉内带钢“热瓢曲”现象的一系列对策措施,用于宝钢股份2#连退机组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硅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板形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重要质量指标,板形控制已成为冷轧硅钢片生产关键性难题之一。为优化轧机的板形控制性能,提高产品的板形质量,文章对工作辊端部辊形曲线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综述,并以MARC有限元软件为辊形设计的工具平台,通过建立轧机辊系弹性变形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研制出了新的多项式辊形曲线。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新工作辊端部辊形可以提高弯辊调控功效,扩大承载辊缝调节域,研究和实验结果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2800四辊轧机工作辊磨损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大量实测的基础上,分析了2800四辊轧机工作辊的磨损机理及影响因素,建立了工作辊磨损模型.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可用于在线板形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7.
考虑板形的中板轧机负荷分配策略及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于缺少弯辊等装置的中板轧机,压下负荷分配是一种重要的板形控制手段。中板轧机的压下负荷分配,必须遵循道次最少、板形前后道次分开的原则,并兼顾板形良好。通过仿真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结果的比较,证实了所提出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9.
连续退火炉内带钢的热态大挠度变形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带钢在连续退火前,无论是呈板形良好的平直状态,还是具有某种瓢曲浪形,但是经过连续退火后其往往不能保持原来的几何状态,会发生明显的大挠度变形。通过深入现场对这一现象长期跟踪,建立了退火炉内带钢热力学行为的力学模型,并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仿真研究了其变形机理和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大小和规律。研究结论对于宝钢2030连续退火线改进工艺、减少热瓢曲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带钢冷轧机工作辊表面粗糙度实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大量跟踪实测工作辊和带钢表面粗糙度,深入分析了带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运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冷轧带钢表面粗糙度预测数学模型和转印率模型,进而建立了轧辊表面粗糙度衰减规律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生产中预测轧后带钢表面粗糙度、合理安排带钢轧制顺序、决定工作辊下机时间和修正轧制力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