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机械仪表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 0 2年诺贝尔化学奖由在质谱和核磁共振这两个重要领域的科学家们分享。获奖者 ,质谱领域的John .B .Fenn和KOICHITANAKA ,核磁共振领域的KurtW櫣ThRich ,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些方法在生物大分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意味着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使化学生物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大科学”。化学家现在可以迅速容易地鉴定一个样本中含有什么蛋白质 ,他们也可以描绘出溶液中蛋白质的三维图像。因此 ,科学家可以既能“看”到蛋白质 ,又能了解他们在细胞中的功能。生物大分子革命性的分析方法为什么要研究生物大分子 ?所有…  相似文献   
2.
用含金属氧化物的石墨棒作电极 ,在氩气氛中利用弧放电制备碳纳米类物质。用于分析测定的物质是碳纳米类物质 C6 0 、C70 、C76 、C78、C84 以及 La@C82 ,得到其在正离子状态下的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碳纳米类分子以 C2 -碎片丢失的方式进行特征解离。对不同碳纳米物质的系列碎片峰的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碎片[M-C2 n H]+丰度随球形分子的体积的增大而增加 ,而且碎片 [M-C2 n H]+的丰度略大于 [M-C2 n]+。激光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为碳纳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在常用的多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采取延长梯度洗脱时间、进行重复实验、采用质谱分段扫描等多种方法,提高对蛋白质的鉴定效率。为了系统评价这些方法在复杂生物样本分析中的效果,应用酵母的蛋白提取物作为样本,在LCQ质谱仪上进行一系列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梯度时间的延长,被鉴定的非冗余肽段(unique peptide)数量显著增加,相对应的蛋白质簇(group protein)数量也随之增加。同样,进行重复实验和采用质谱分段扫描的方法均能提高蛋白鉴定的覆盖率,而采用质谱分段扫描的策略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因此在规模化蛋白质组分析中,应当选择更为合适的、互补的研究策略以提高结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cr5a是从中国南海软体动物芋螺的毒液中分离出的一种新的芋螺毒素。为了验证已得到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利用纳升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cr5a的碘代乙酰胺(IAM)衍生物进行了串联质谱从头测序分析,采用MassLynx 3.5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MassSeq软件提取串联质谱所得的氨基酸序列。软件提取的序列CCKFQFLNFCCNE与N末端序列分析结果相符,使得cr5a的氨基酸序列得到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糖蛋白是一类由糖类和蛋白质以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结合蛋白.它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及病毒中.近20年来的研究发现,糖蛋白中的糖基化修饰在各种生命现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19世纪末人们开始提出糖蛋白的概念并加以研究以来,先后明确了糖蛋白的糖基结构、多糖成分和部分生物学功能.同时,也能够识别糖蛋白中的糖苷键类型[1].  相似文献   
6.
采用RPLC-SDS-PAGE与纳升毛细管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织(HUPO)提供的法国人肝脏蛋白质组表达谱的构建及其理化性质的统计分析,鉴定了2552条肽段,归结于402种蛋白质和240个蛋白质簇.蛋白质的pI分布范围为4.29~11.57,分子量范围为8,593~3,816,218Da,其中大于100kDa的蛋白质占到所鉴定蛋白质的10%,二者皆高于两维凝胶电泳的等电点和分子量范围(一般等电点3~10;分子量10~100kDa).另外,蛋白质组中不同蛋白质的疏水性分布显示大部分蛋白质为可溶性蛋白质,其中疏水性蛋白质占15%(GRAVY>0的蛋白质).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路线兼顾了反相色谱分离度高和SAS-PAGE兼容性好的优点,可用于复杂组织或细胞中蛋白质组表达谱的构建或比较蛋白质组的研究,为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 MALDI- TOF- MS)测定了糖蛋白核糖核酸酶 B的平均分子量及其糖基化程度。结合蛋白酶及内切糖苷酶酶切的方法 ,确证了核糖核酸酶 B的糖基化位点及糖苷键类型 ,测定值与理论值相符。为糖蛋白一级结构的直接质谱分析建立子快速、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糖蛋白,绝大部分由肾脏产生,少量来自肝脏(胎儿及新生儿则主要由肝脏产生)[1].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提高机体血红蛋白的浓度,改善机体的携氧能力,从而增强人体的耐力.EPO的肽链由165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约为30~39 kDa,具有3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Asn24、38、83)和1个O-连接糖基化位点(Ser126),平均含糖量约为40%[2].研究表明,重组EPO(rhEPO)糖基化程度对EPO的体内活性有相当大的影响,rhEPO比内源性EPO含有更多的三天线及四天线低聚糖,并且二者在唾液酸含量上有明显的差别[3,4].本工作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LDI-TOF-TOF-MS)测定重组EPO唾液酸含量,鉴定了三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拟为重组EPO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与内源性EPO的区分提供新的思路及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由于两维凝胶电泳在分子量、pH值和疏水性方面存在偏性[1],出现了多维蛋白质鉴定技术(Multi-dimensional protein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MuD-PIT)[2].但由于该技术的核心是先行进行酶切,使分离对象更为复杂、高丰度蛋白质的影响更为突出以及整体蛋白质信息如翻译后修饰等的丢失,所以该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基于此,本工作尝试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的ProteomeLab PF2D系统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人胎肝线粒体蛋白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