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4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原子能技术   1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子束混合对金属耐蚀性影响的研究已屡见报道。该技术以其固有的特点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已有一些报道肯定了它对金属腐蚀研究的作用。 4S~#钢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碳素钢。本文用离子束混合技术将Cr、Ti、Mo和Cr+Ni等元素分别引入其基体,企图形成不同的表面新合金,以观察其对基体腐蚀性能的影响。用线性极化法评价各试样在充气的3%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在0.5mol/1 H_2SO_4和3%NaCl溶液中分别测试了各试样的阳极极化曲线,比较了它们在这两种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用Xe离子轰击钛合金表面的Pd镀层,形成Ti—Pd表面合金。显微硬度提高43.8%。干滑动摩擦系数从0.310下降到0.181。在沸腾的1NH_2SO_4介质中平均腐蚀速率下降56倍。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EDAX)进行腐蚀前后样品的成分分析。最后讨论了Ti—Pd合金耐腐蚀的机理,指出了离子束混合形成表面合金的优点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用离子束混合技术将Cr引入GCr_(15)钢基体,在其上形成富Cr合金层。通过显微硬度、摩擦系数测试和针盘磨损、磨粒磨损及滚动加滑动磨损试验,考查混层合金的机械性能;用电化学试验、接触、盐雾腐蚀试验和浸泡失重试验等考查其化学性能。实验证明,这种二次Cr混合表面合金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微观分析揭示,表面性能改善与混层中形成的氮化物、氧化物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离子束轰击扩散涂层(BDC)对20~#钢和2Cr13钢耐海水腐蚀的影响。通过人工海水全浸腐蚀实验及电化学性能测试,获得了2Cr13 Cr Ni的表面混层的耐海水腐蚀能力与1Cr18Ni9Ti的耐蚀能力相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方便的吊索绳海拉尔铁路分局海拉尔装卸作业所王培录过去我所在起重机的装卸作业中,用两根8m长的钢丝绳,每根绳的两端都插编成环状,向起重机吊钩上挂绳。这种吊索绳用于大型货物装卸时,工人需爬到货物顶端摘挂吊钩上的索具,不但上下不便,而且易踩坏包装,甚至滚落...  相似文献   
6.
Ag、Ta元素对MoS2抗氧化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离子束辅助沉积方法(IBAD)制备MoS2-Ag和MoS2-Ta复合膜以及MoS2膜。用XPS分别检测在相对湿度100%室温环境下存放45天和室温去离子水浸泡158h以及在430℃加热1h后的三种膜中Mo、S元素的电子结构。数据表明:掺有Ag、Ta元素的MoS2复合膜抗氧化特性远优于同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纯MoS2膜。  相似文献   
7.
不同工艺规范的离子束、电子束,原子束结合沉积NiCoCrAlYZrO_2·Y_2O_3热障复合涂层试样进行了1000℃ 300小时等温氧化及金相、电子探针、XRD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的涂膜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基体缺陷导致涂膜局部剥落是本试样涂层高温氧化失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IBAD MoS2-Ta膜的电子显微与能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与能谱技术对离子辅助沉积的MoS2-Ta膜的形态,结构,组成以及元素的化学态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膜在沉积过程中已产生部分晶化,膜体出现衬底鲜明的白色”团簇”点缀的两相特殊形态。TEM与XPS分析确定白鬼“团簇”属析出的第二相TaS2。两区都具有(002),(100)和(110)取向,面间距与晶格常数都比MoS2单晶增大,“白区”的参数又比膜基本略大。  相似文献   
9.
在室温~400℃范围内,用卢瑟福质子背散射技术测量了100keV、注入剂量2 2×1018cm-2的纳米晶粒钛膜中氦的浓度分布、不同温度下的剂量保持及其浓度释放。室温下经210d后,氦在该纳米晶粒钛膜中的剂量保持达68%,其He Ti原子比为52 6%;100℃下氦的保持剂量为室温下的89 6%,此时的He Ti原子比为44%;400℃下的保持剂量为室温下的32 6%,He Ti原子比为17 1%。同时观察到了氦的释放随温度上升呈现波浪式的变化特点。从能量稳定性观点初步探讨了纳米晶粒钛膜有效保持氦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培录  刘仲阳 《核技术》1996,19(7):391-394
用离子束动态混合技术将Ti和N两种离子同时注入φ1.57-1.60mm的精密微型轴承滚珠。用俄歇电子能谱和电子衍射分析分别检验了注入离子在基体内的纵向分布和在球表面的均匀性。在辅助沉积N离子的能量为100keV、注入剂量为3×10^17ions/cm^2的条件下,混合区宽度达140nm以上,同一球面的不均匀度〈13%,球间的不均匀度〈15%。表明在适当工艺条件下,对这种精密部件采用离子束表面优化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