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3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纤维与纳米炭黑等材料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混凝土工程中,利用三因素(钢纤维类型、钢纤维掺量、纳米炭黑掺量)四水平正交试验探究钢纤维及纳米炭黑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类型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顺序为剪切型>铣削型>镀铜型>端勾型,立方体抗压强度与轴心抗压强度随着钢纤维掺量和纳米炭黑掺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于立方体抗压强度,钢纤维的最优掺量为0.40%、纳米炭黑的最优掺量为0.75%,对于轴心抗压强度,钢纤维掺量最优为0.60%、纳米炭黑的最优掺量为约占水泥总量的0.50%。  相似文献   
2.
对复掺钢纤维-纳米炭黑混凝土进行立方体抗压试验、劈裂抗拉试验和抗折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层次分析、因素指标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钢纤维类型对混凝土拉压比、折压比的影响最大;随着钢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混凝土拉压比和折压比均出现了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纳米炭黑质量分数的增加对混凝土强度比没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在拉压比方面,混凝土最优配合比为钢纤维类型SF-A(剪切型),钢纤维质量分数0.40%、纳米炭黑质量分数0.75%;在折压比方面,最优组合为钢纤维类型SF-A(剪切型),钢纤维质量分数0.60%、纳米炭黑质量分数1.00%,并且得到的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在本文所选取的范围内对折压比和拉压比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尤其是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急剧上扬趋势。  相似文献   
4.
5.
本针对回转类零件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工工艺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回转类零件精加工的多约束插补算法,并给出了其基本原理及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机械天线作为超低频通信技术,是当今国际瞩目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在远距离通信、水下通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实现小型化和低功耗的超低频机械天线,提出旋转偶极子式机械天线结构和通信模型.针对提出的通信拓扑结构及通信信号辐射强度,研制三轴正交线圈作为信号接收单元.提出基于线圈热噪声电压与感应电压比值的灵敏度归一化表征方法.并对研制线圈的灵敏度及工况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灵敏度理论模型可用于高灵敏度线圈设计,研制的空芯线圈可用于机械天线信号接收;铁制品的存在对线圈接收性能有影响.该实验研究为超低频机械天线接收线圈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与管理作为基础建设的主要部分,正在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建筑质量的好坏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的稳定。目前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经常存在一些成本控制不严、质量监管不够、施工人员组织不到位等问题,对建筑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完成质量高、成本低、工期短、效益好的项目实现收益与市场的共赢产生重大影响,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难题。本文将从建筑工程施工以及管理问题的分析入手进行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介绍我院ERP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铝板结构健康检测的新方法,即将机磁阻抗和超声Lamb波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铝板结构健康检测的方法,并通过仿真研究证明了此法的可行性。超声Lamb波技术传播距离远、检测范围广、损伤定位准确,但局部灵敏度低,在对损伤程度和缺陷类型的识别上并不理想;阻抗技术检测时局部灵敏度很高,但检测范围有限、损伤定位困难。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结构健康检测,结合其优点,不仅可以检测出损伤的位置,还可获得损伤程度和缺陷类型等信息。同时,提出了一个融合机磁阻抗和超声导波数据的综合损伤指数,以指数的不同变化范围来对损伤程度和类型进行定性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