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等离子表面淬火相变硬化带的预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硕桂  翟超 《热处理》2002,17(3):11-15
提出了等离子对金属材料表面淬火处理的温度场计算及快速确定铁基材料表面硬化带尺寸的方法。分析了等离子表面淬火过程中一些重要参数与淬硬深度的关系,通过45钢的淬火硬化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3.
高速电主轴端部跳动对电主轴横向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电主轴在跨越临界转速时,特别是一阶临界转速,轴的横向振动挠度受自由端跳动量的影响很大。采用传递矩阵方法,利用集中质量与分布质量2种模型对电主轴的横向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和计算,讨论了自由端跳动量在临界转速的阶数、支承刚度等因素变化时,对高速电主轴横向振动挠度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用ANSYS软件建立并模拟了等离子弧表面淬火过程的温度场,由此得出工件任意点的温度分布和淬硬层的分布,根据淬硬相变温度预测离子束淬火的最大硬化深度和各节点到达最高温度时间,并通过45钢的淬火试验验证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代码编译器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代码编译器,提出了一种运用位运算符进行语法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给语法分析以及后续扩充字符、代码检查规则库提供了便利,结合NC代码关键字表,增强了代码编译器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该译码器已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硕桂  翟超 《金属热处理》2001,26(11):20-22
等离子表面淬火硬化层的硬度分布,在某一区域内无明显的硬度梯度,这与常规淬火方法的结果不太一样,通过分析温度场,对等离子表面淬火相变硬化层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等离子表面淬火属于短时淬火,在硬化层的形成过程中,淬硬保持时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了无明显硬度下降梯度的硬化层对提高零件耐磨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基于PC与运动控制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基于模块化思想构建开放式数控系统软硬件体系的实现方法;针对系统管理软件要求,提出一种继承模块化的同心圆环结构作为系统管理软件的开发模型,开发了具有较高集成度、较低耦合性的系统管理软件;开发了基于运动控制器的二次插补算法,粗插补采用三次B样条曲线等弦长分割插补算法。该数控系统已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分别基于平面应力型全弹性模型和三维数值模型建立了计算复合材料飞轮破坏转速的二维和三维算法。这两个算法均采用了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最大拉应力(材料主方向) 准则, 其中三维算法还采用了两种强度判据, 即基于轴向大部分区域每层应力的平均值判据和轴向边界区域每层应力的最大值判据。对张紧力缠绕的3个实验复合材料飞轮成功实施了高速旋转破坏实验, 破坏均发生在径向强度最弱的飞轮与金属芯轴的界面处。实验结果表明, 飞轮的实际破坏转速与理论破坏转速十分接近, 证实本文中建立的二维和三维算法是可靠的;二维算法得到的理论破坏转速偏高, 而飞轮的实际破坏转速落在三维算法分别按最大值判据和平均值判据得到的两个理论破坏转速之间, 说明三维算法的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等离子弧表面淬火的单位长度能量对硬化深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硬化层深度是等离子弧表面淬火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硬化层深度与工艺参数,淬火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建立了等离子弧表面淬火的工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温度场的变化规律,提出单位长度能量是影响硬化层深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分析了单位长度能量与硬化层深度之间的关系,预测等离子弧表面淬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采用等弦长方法插补三次参数样条曲线时,进给速度因素和曲率半径因素对插补精度的影响,利用曲线拟合方法分别得出了插补轮廓误差E与进给速度F、曲率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E—E(F)和E—E(R)。在E(F)中F^2的贡献最大;但当曲率半径较小时,随尺的减小,一次、常数的影响明显增加,在高精度加工中不可忽略;在E(R)中R^-1项贡献最大;曲率半径尺不变时,R叫项的贡献率随进给速度的增加而扩大。采用该算法,根据给定的误差要求,可精确计算出满足精度要求的最大进给速度Fmax和最小曲率半径R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