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9篇
冶金工业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 HT20-40,HT25-47和 HT30-54三种牌号铸文铁熔炼工艺与铸铁内在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铁水温度与铸铁内在质量的数学模型。推荐三种牌号铸铁的主要熔炼工艺参数,提出其铁水过热温度应控制在1500~1550℃,并验证高温熔炼灰铸铁不仅技术上需要,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卡腰冲天炉的冷态模拟试验,焦炭燃烧试验,模拟熔炼试验和生产条件下的工艺试验。探讨冲天炉炉型结构参数,熔炼工艺参数对炉内温度分布,炉内气体浓度分布和炉内压力分布的影响。用统计分析法研究炉型结构与熔炼结果(铁水温度、Si、Mn元素烧损和炉渣氧化铁等)的关系。我们认为,在熔炼操作工艺相同的情况下,卡腰冲天炉比直筒型冲天炉平均铁水温度高20~30℃。风口排距的变化也会使铁水温度变化20~30℃,但如单纯从炉型结构方面入手来提高铁水温度的话,最大潜力只有30~40℃。冲天炉的铁水温度与炉内过热面积、过热面积的热价值及炉气水当量有关。硅、锰和铁的氧化烧损受到炉内最高温度和熔化带炉气成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数学物理方法,导出冲天炉炉内二氧化碳分布特性方程式;炉内气体浓度沿底焦高度上的变化率;提出冲天炉风口叠加效应;在冲天炉的氧化带与还原带之间存在着过渡带;冲天炉的炉气水当量与传热效果。并运用这些理论揭示目前国内流行的几种炉型的热负荷特性。笔者认为稳定、适当的底焦高度只是强化冲天炉熔炼的必要条件,它的充分条件是在保证合理的CO_2分布律的前提下,争取尽可能大的热价值。  相似文献   
4.
德国某机械厂实施了一项按未来企业的生产劳动分工模式组织生产的试验,这种新的系统对操作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以致目前的工人已不能胜任生产要求。在生产过程的关键部位,例如FMS的调整和控  相似文献   
5.
日本、美国和欧洲共同体国家正在进行一项由日本发起的国际合作项目——智能制造系统(IMS)的可行性研究,探讨未来工业企业的理论和架构,国际范围的工业生产的广泛含义和系统化问题。 有人预言,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机器时代的前夜,就像当年欧洲大陆孕育蒸汽技术的歌德时期。  相似文献   
6.
作者根据模拟熔炼试验所得到的冲天炉炉内温度、气体浓度及压力分布,定性地分析了铁水的过热条件,认为铁水的过热温度与冲天炉炉内过热面积及其热价值、炉气水当量有关。叙述了实现冲天炉温度强化的途径和相应的工艺技术措施,并解释了卡腰冲天炉获得高温铁水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作者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冲天炉熔炼的83炉次、138组计700多根灰铸铁试棒进行了分析,得到铁水过热温度与灰铸铁内在质量的9个基本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同时得到灰铸铁的抗拉强度与硬度、抗拉强度与弹性模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作者将灰铸铁内在质量随铁水过热温度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并对这种变化规律作了解释,认为:灰铸铁要获得优质铸件,其铁水温度都必须达到1500~1550℃。  相似文献   
8.
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了参加湖北省首届冲天炉熔炼技术质量竞赛的39座冲天炉的铁水温度、铁水质量、热效率、送风电耗和炉衬寿命五个方面的十六项技术经济指标,定量地评价了两排短间距卡腰炉、多排小风口冲天炉,三排风口曲线炉膛冲天炉和倒大双冲天炉的熔炼效果,由于原材料和操作工艺参数的作用大于炉型的作用,建议重视冲天炉熔炼过程操作工艺参数的定量化和我国标准冲天炉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冲天炉是铸铁熔炼的主要设备,冲天炉熔炼技术水平与铸件质量有密切的联系。过去,我们曾以焦铁比作为考核冲天炉的主要指标,而忽视了铁水温度、铁水质量和能源消耗等重要的技术内容,以致未能正确地评价冲天炉的技术质量水平,使对冲天炉的操作和控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铸件质量低,能耗大,经济效益差。那么怎样才能合理地对冲天炉全面的技术指标都给予定量评价呢?通过在湖北省1983~1984年度举行的全省首届冲天炉熔炼技术质量竞赛中,对39座各种类型冲天炉的考核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评价冲天炉水平高低的办法。冲天炉熔炼技术质量的考核内容为十六项,涉及熔炼技术、铁水质量、能源消耗和文明生产等,总分为100分。  相似文献   
10.
德国弗劳霍费尔生产技术与自动化研究所(IPA)设计出一种具有很强应变能力的,主要用于金属结构零件的管理和加工组织系统。这个系统既可以满足从螺旋底盘到链斗式升降机的大型结构零件等结构特点相差极为悬殊的零件的加工,又能使生产过程中的错综复杂的物质流动得以灵活地运筹。其设计思想是:“工艺布置要见缝插针。” 当现有的加工条件和生产空间受到限制,不能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