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2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53篇
电工技术   153篇
综合类   87篇
化学工业   227篇
金属工艺   72篇
机械仪表   182篇
建筑科学   129篇
矿业工程   50篇
能源动力   24篇
轻工业   103篇
水利工程   26篇
石油天然气   71篇
武器工业   10篇
无线电   13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0篇
冶金工业   45篇
原子能技术   22篇
自动化技术   22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针对平煤股份公司六矿戊8 32010工作面机巷平均埋深700 m、瓦斯原始含量5.12 m3/t,原始瓦斯压力0.52 MPa的情况,开展卸压切顶留巷工作。通过对留巷全过程矿压监测,分析成巷矿压分布规律,将留巷分为动压剧烈影响区、动压缓慢影响区和成巷稳定区三部分,矿压分别来源于超前支承压力和留巷内顶板短悬臂梁失稳。留巷进入稳定区后,随着巷道超前支护液压支架等支护设施的撤除,巷道会出现二次稳定过程,主要源于顶板对于巷道超前支护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的再平衡。切顶留巷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很好地解决了矿井采掘接替紧张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CORBA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模具敏捷制造的特点,提出了基于CORBA的模具敏捷制造工作流管理模型,并且将多Agent技术应用到该模型之中,使其具有清晰的结构,良好的开放性、集成性和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王晗  张永章  肖建斌 《橡胶科技》2021,19(7):0322-0326
分别采用丙烯酸法和偶联剂法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表面改性,并研究不同方法改性CNTs对丁腈橡胶(NB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偶联剂法改性CNTs相比,丙烯酸法改性CNTs对NBR的补强作用更好;经工艺处理丙烯酸法改性CNTs与橡胶基体的结合能力及在橡胶基体内的分散性更佳,补强效果最好,有效提高了NBR胶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导热系数和耐磨性能。采用高速搅拌处理并结合丙烯酸法进行CNTs改性的方法可行且改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薛彬彬  陈建军  张晓珍  张敏 《橡胶科技》2021,19(3):0147-0149
研究相对压强对白炭黑氮吸附表面积测试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液氮纯度、脱气温度、脱气时间、氮吸附点数量条件下,与相对压强范围为0.05~0.1时相比,相对压强范围为0.05~0.2时白炭黑的氮吸附表面积测量值偏低,且差值随氮吸附表面积的增大呈增大趋势;相对压强范围较小时,氮吸附表面积测试结果的线性相关因数较大,再现性较好,测试结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10 kV电力电缆中间接头的典型缺陷类型时,通过分析施工过程,得出中间接头典型施工缺陷有主绝缘表面污渍、主绝缘划伤、外半导电层剥离不齐3类.根据污渍与主绝缘色差大,提出采用灰度色差作为判定缺陷的有效特征量;针对划伤缺陷区域与主绝缘灰度色差不明显的问题,通过提取纹理特征,达到有效区分主绝缘污渍与划伤缺陷的目的.对于主绝缘缺陷,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缺陷识别方法,能有效识别出主绝缘上的污渍与划伤两类缺陷.应用以上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整个电缆中间接头施工缺陷的判定,整体检测的有效性有较大的提高,证实了针对性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翁建斌 《大氮肥》2007,30(1):46-48
阐述中石化九江分公司2台煤锅炉制粉系统若干改造,介绍原煤仓、磨煤机系统、木块分离器、粗粉分离器、制粉管道及锁气器、制粉冷却水系统等改造的成功经验,并对此改造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用回归分析法对EPDM胶料的阻燃性和物理机械性能进行研究并预测胶料的性能.结果表明:无卤阻燃EPDM胶料的阻燃性随氢氧化铝用量和硼酸锌用量增加而提高,物理机械性能则有所下降,建立的数学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胶料各项性能与氢氧化铝用量和硼酸锌用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地预测含不同氯氧化铝用量和硼酸锌用量胶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Ammonium-based ionic liquid monomer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polymers [poly(ionic liquid)s] a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for CO2 sorption. The polymers have much higher CO2 sorption capacities than the room-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 and imidazolium-based poly(ionic liquid)s. For example, P[VBTMA][PF6] with polystyrene backbone has a CO2 sorption capacity of 10.67 mol%. The CO2 sorption is selective over N2 and O2. The effects of cation, backbone, substituent, anion and crosslinking on CO2 sorption are discussed. The sorption mechanism study indicates that CO2 sorption by the poly(ionic liquid)s is a bulk and surface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9.
研究某减速机构的刚度分析、优化及试验验证问题,分析滚珠丝杠预紧力和各传动副之间的间隙等对机构刚度的影响,并提出控制影响刚度因素的方法;利用ANSYS进行减速机构的结构静力分析;设计、生产专用测试装备测试该减速机构的刚度.结果表明:减速机构的设计满足刚度需求,同时提供测试减速机构刚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sation is mostly confined to bi-disciplinary systems such as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problems. High fidelity models of three disciplines involving electromagnetic-thermal-structural designs are rare. Here, the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sation of such a design is presented. The device comprises a C-shaped iron core and a single coil. The problem is decomposed using a monolithic multidisciplinary feasible architecture. The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es involve a singl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sh for transient non-linear electromagnetic, non-linear-static thermal, and linear-static structural models. During each multidisciplinary iteration the mesh is linearly morphed. A gradient based optimisation algorithm in combination with a multi-start routine is applied to the constrained mass minimisation problem. Multidisciplinary feasibility is ensured by convergence of a single coupling parameter i.e. air-gap deformation. In conclusion, some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sation, analyses, and decomposition consider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