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公共利益是规划价值观的核心,公共利益概念内涵的流变可以反映规划价值观的演变。在简要回顾西方哲学思想视野下的公共利益概念及城市规划理论中的公共利益概念演变的基础上,指出两者遵循从"一"到"多"的演变逻辑。通过对美国和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公共利益演变的考察,指出两国规划实践中公共利益的内涵不断扩展,所体现的规划价值观呈现殊途同归的趋势,"殊途"源于国体和发展阶段不同,"同归"是由于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和对普世价值的认同;并提出在新的社会趋势下,城市规划一方面需要坚守多元包容的规划价值观,另一方面需要在决定公共利益时限定公众参与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从资金流的角度,选取反映招商引资情况的投资数据,以遵义市为例,研究西部城市的产业时空特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遵义市产业投资"两阶段"(2005—2010年与2011—2016年)特征明显,区域联系呈现近(川渝)、远(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两个扇面二元交织的结构特征。其中,川渝扇面的投资在市域空间上呈"T"字形分布,大都市区近域扩散特征明显,投资行业类型上侧重以房地产和休闲旅游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体现出遵义作为川渝休闲后花园的市场定位;沿海扇面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市区及市区周边县市,从中心向外围圈层式扩散,投资行业类型上侧重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体现出遵义作为东部产业转移基地的市场定位。遵义市产业投资所呈现出的"两阶段"及二元交织的时空特征在广大西部城市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规划是世界区域规划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演进需要在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发掘、比较。区域规划作为国家进行区域治理的重要工具,必然具有鲜明的国家特色和时代特征。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然是与具体国家、地区的特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结果。建国70年来,中国区域规划在接受国际规划理论与实践影响的过程中,存在着发展阶段与规划思潮、行动选择之间的持续调整过程。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阶段认知不断清晰,利益博弈日益激烈,行动选择更加多元,中国区域规划的演进趋势和规律也逐渐清晰。尝试识别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在全球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中的对应区段,为分析70年来中国区域规划思潮和行动选择的适当性确定参照体系。进而针对中国不同阶段的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剖析不同规划思潮在中国的响应程度,构建发展阶段与规划思潮、行动选择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趋势判断,提出中国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共同影响下,淘宝村作为中国乡村地区特殊的经济地理景观,持续经历了剧烈而多样的变化。基于对2014—2018年淘宝村数据的综合分析,呈现了中国淘宝村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增长下的消失"现象。一方面,淘宝村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国层面"东中西"梯度分布趋势逐渐显现,东部地区"北中南"集聚特征进一步强化,中部和东北地区成为增长的新亮点。另一方面,虽然消失的淘宝村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呈现的特征和产生的机制值得关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完善的电商平台规则、长期滞后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发展,以及村庄撤并等行政干预措施,不仅是导致淘宝村消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乡村振兴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的演进历程深受人口结构、经济模式和制度安排的影响。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概览性考察,指出人口结构在未来10年内将发生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和“人口拐点”来临两大结构性转变,经济模式正从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和内需驱动。结合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在回顾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上,指出从双轨渐进改革下的“自下而上城镇化”,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流动城镇化”,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下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壁垒逐渐被打破,城乡居民权利不断趋于均等化,异质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向同质的城乡一元结构演进;进而指出,中国城镇化进程未来有陷入“流动中的停滞”状态的趋势,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筵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