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4篇
矿业工程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飞  石晓冬  郑皓  伍毅敏 《城市规划》2017,(11):9-16,32
分析了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转型发展时代背景,介绍了新版总规的编制重点是系统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核心问题.结合新版总规编制实践,分析了北京在优化提升"都"与"城"关系、"舍"与"得"关系、"一核"与"两翼"关系、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等10个方面的规划转型探索.  相似文献   
3.
袁成海  伍毅敏 《山西建筑》2010,36(11):297-298
从软件模块构成、软硬件接口的实现、不同精度级别的时钟中断实现等方面探讨了隧道位移实时监测系统的软件实现,以提高人们对隧道位移实时监测系统的认识,推广该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隧道路面渗漏水现象,基于多孔介质理论,通过建立隧底结构FLAC3D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隧底结构形式、孔隙率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水压力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动水压力长消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负动孔隙水压力形成的泵吸作用是隧底结构水害发生的根本原因。隧底采用仰拱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动水压力峰值,大幅降低负动孔隙水压力(泵吸力);无仰拱模式下,孔隙率是影响动水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动孔隙水压力随着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大;车辆荷载对隧底水害发生的影响较大,且超载引起的动水压力峰值最为显著,是造成公路隧底水损坏的主要荷载来源。  相似文献   
5.
软弱地基隧道锁脚钢管承载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伍毅敏  吕康成  徐岳 《岩土工程学报》2009,31(12):1825-1832
应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软弱地基隧道锁脚钢管承受竖向集中荷载时的受力变形过程,研究了锁脚钢管的承载特性。锁脚钢管与围岩的接触压力主要分布在钢管外端很小区域,应力应变极值出现在钢管外端附近。随着荷载的增大,应力极值处首先进入塑性状态,钢管呈拔出破坏。对比分析了围岩强度和钢管参数对锁脚钢管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论为:对于不能穿透软弱地基的锁脚钢管,其轴向承载力十分有限,合理下插角很小;常用的42 mm小导管直径过小,横向承载能力有限,不宜用作锁脚钢管;锁脚钢管存在一个决定于围岩强度和钢管规格的合理长度,超出合理长度后承载力不再增加;锁脚钢管应全长开孔注浆,重点加固初期支护结构附近的围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锁脚钢管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富水裂隙区隧道涌水量预测精度较差,涌水问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针对此问题,视裂隙围岩及注浆区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初期支护及二次支护结构为均质各向同性介质,构建了裂隙围岩下隧道涌水简化计算模型,基于地下水力学理论及流体质量守恒定律推导了富水裂隙区隧道涌水量计算公式。通过退化分析及案例工程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构建富水裂隙区隧道涌水简化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及涌水量计算式求解的正确性,最后基于解析解揭示了各特征参数对富水裂隙区隧道涌水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富水裂隙区隧道涌水机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最大相对误差为8.1%,验证了构建模型的合理性及公式推导的正确性;隧道涌水量随裂隙最大宽度的增加而增大,受堵水结构的联合制约,两者近似呈线性关系;注浆区厚度与隧道半径比值在2倍以内时,隧道涌水量受注浆区厚度的影响显著;富水裂隙区隧道涌水受裂隙分布规律及支护结构的制约,应重视对裂隙分布的调查。  相似文献   
7.
8.
传统隧道施工过程中机械通风、除尘方式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烟雾弥漫巷道等问题,为此,在排烟除尘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可移动装置,主动将废气吸入过滤箱进行处理。将物理与化学净化结合,自主深度除尘降害、净化洞内空气,实现短时间内改善洞内作业环境,为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提供保障。工程实践应用表明,该除尘系统效率高、净化率高、成本低、安全、易操作。  相似文献   
9.
都市圈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邻近地区产生一体化倾向而形成的。本文从调查东京、纽约等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入手,借助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探寻大都市圈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提出北京都市圈空间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大都市圈的长轴半径稳定在50公里附近有其客观规律性,北京都市圈未来的长轴半径也可能稳定在50公里左右;都市圈尺度的单中心、中心城区尺度的多中心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北京和其他世界城市都符合这一结构,外围新城建设应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