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前言在单层工业厂房中,柱间支撑是保证厂房纵向刚度和抵抗纵向地震荷载的主要受力构件之一。因它不属于车间主体承重构件,也就允许在地震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量,震后拆换较易。现在采用的柱间支撑大多是交叉撑的型式,这种型式支撑在唐山地震(天津地区)有明显而普遍的震害,表现在杆件弯曲(图1)和部分节点破坏。震害表明:支撑拉杆在临震中产生塑性变形—它随着厂房振动次数的增加、加大而增长。反向受压时,残余变形并不消失。这样就使拉杆必须拉直以后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摩擦消能减震机构,分析了它的工作状态,并给出了具有这种机构的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分析方法以及适用于实际工程应用的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种能较准确计算吊车梁对柱列刚度影响的方法.通过试验及计算说明,吊车梁对柱列刚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纵向地震力作用下,厂房柱列将形成一个纵向排架,吊车梁是其纵向传力构件之一.经计算,当吊车梁与柱的联结按铰结考虑时,它对柱列刚度的影响是很小的.但按刚接考虑时,其影响就很大.实际上,吊车  相似文献   
4.
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新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一种崭新的,更加合理,安全,经济有效,适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新体系-结构减震控制体系,它包括隔震体系,消能减震体系及结构控制体系。本文介绍了作者对这种新体系的部分研究成果,论述其主要内容,形式,特性,设计与工程应用,计算理论和试验成果,并探讨了抗震结构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结构减震控制体系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纲结构和各种结构抗震技术的演变与发展,及现状水平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种更为合理、安全、有效、经济、崭新的、且能适用于不同地震烈度区的抗震结构体系——结构减震控制体系;介绍了作者对这种新体系的部分研究成果和主要内容、形式及其特性,阐述了结构减震控制体系的设计、工程应用、计算理论和试验成果,并探讨了抗震结构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使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改进原有建筑结构设计的一次尝试。其工程的难点在于:该工程原施工图已搞完,桩基础、三层地下室已完工,群桩承载力有限。甲方希望在不增加总高、不减少室内静高、不改变平面布局的前提下增加两、三层。经多方面论证、计算和比较,本文确定了无粘预应力楼盖的设计方案。并完成了该项工程的设计。目前、全部结构工程已完工。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一栋比例为1:6的6层基础隔震异型柱框架结构模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与理论分析表明,对这种轻型框架结构体系使用基础隔震技术,可以大大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使上部结构设计可参照基础隔震普通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内力计算,达到既提高抗震性能又可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近二年设计的高层建筑大多具有地库深(设多层地下车库)、柱网大(便于平面布置)及层高低层数多的特点。如今甲方更着重于建筑面积的充分利用,建筑师也把建筑体型设计得更多样化和艺术化。这一切都给结构设计带来新的课题。本文以中房大厦为例,简述大柱网高层结构设计中所遇到问题与难点,以及为之采取的措施:如采用宽扁梁、设置消能柱间支撑、应用高强混凝土等,对大柱网高层结构设计提出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